第73章 工业与海上力量(1 / 1)

唯我独裁 巡洋舰 1265 字 2天前

李鸿章离开后,丁汝昌继续主持会议,同王辰浩、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等水师要员们商议购舰的一些细节,主要是对当前各国主力舰只进行比对分析,找出性价比最高的一款战舰作为新购军舰的设计蓝本。

王辰浩在这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丁汝昌等人以王辰浩的看法和建议为主进行规划。在规划前,王辰浩先同丁汝昌等人合计了新式战列舰的级别名称问题,最终确定为登云级战列舰。

海上力量威慑,必然引起海军军备竞赛,反过来亦然,二者之间相辅相成。

为了给登云级战列舰定位正确,把钱花到刀刃上,省去军备竞赛之苦。王辰浩跟丁汝昌等海军将领们需要掌握在1895年开工建造至1897年前后服役的各国所有军舰型号、级别、准备部署位置、针对哪国,以及该舰的具体战斗力参数进行全面分析,以便找出各国军舰的差别和弱点来弥补登云级的缺陷。

作为清帝国的第一级全钢制战列舰,登云级战列舰的作战目标除了针对日本富士级之外,还得应对亚太地区的俄国、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海军力量,得威慑住他们才能尽量避免战争。

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随着欧美列强工业的进步,衡量国力水平的强弱也由生铁的产量转为钢铁的产量。新的工业标准必将带来新的竞争,突出表现在海军竞赛上。

美国在1894年以年产800万吨钢,2300万吨生铁位居世界第一。美国取得了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地位后,这经济强大了,军事却无法凸显国力。

早在1889年3月共和党的本杰明-F-特雷西向国会的提交的报告,忠实地反映了马汉的思想观点。他指出,美国海军需要一支战斗的力量,必须有强大的战列舰,以此来打退敌人的到来。报告提出建设两支战列舰队,12艘用于太平洋,8艘用于大西洋。

1890年,国会终于放弃了大陆政策和孤立主义。开始摆脱旧的海军战略思想,建立深海海军,着手建立一支现代化海军。美国终于向海洋跨出了坚定的步伐。

美国第一级战列舰是“印第安纳”级,同级四艘。前三艘吨位均为10288吨,配备有16门火炮,最大的口径达13英寸,装甲一般,但速度太慢只有可怜的15节,不过因为美国海军在海外没有殖民地,因此续航力非常高达到一万海里。

1893年,第四艘印第安纳级战列舰衣阿华号开工建造。但甲午战争使美国海军学到了经验,速度太慢无疑等于自杀。1895年初,美国海军对衣阿华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航速增加到17节,排水量增加到11346吨,配备了12英寸和8英寸火炮共12门,成为单独的衣阿华级战列舰。

美国海军有钱,其强大的海军扩张法刺激美国海军迅速扩张,从1888年的世界十三,一下子升至世界第八,并以火箭的速度追赶英国、法、俄三国海军。

美国海军强势崛起,但王辰浩认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工业能力不足,海军威慑有限,加之没有大型海军基地,对清帝国海军暂时构不成威胁。

同样都是新兴国家,1894年德国钢产量520万吨,1200万吨生铁,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二,德国也不甘心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控制着世界格局。

1895年元月,德意志统一、第二帝国成立二十多年后,德国年轻的国君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在他登基的第七个年头公然宣布:“德国是个世界强国”,“德国的未来在海洋上”。

当然,他在大言不惭的说这番话时,根本不顾及英国人已经海上称雄的这一事实。但他不顾这些,开始致力于建造一支庞大的海军。威廉二世在新年致辞中说:“我不把我的海军建立到和我的陆军同等水平,我决不停息。”

早在1890年,德国从英国那里获得了赫耳果兰小岛,四年后这里成了德国的一个巨大的海军要塞。随后德国公海舰队成立,主基地设在威廉港,第二基地便在这里。

1895年,随着德国工业力量的不断壮大,德国在钢产量和铁产量全面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因此威廉二世希望在每一个领域都赶上赫超过英国的誓言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自俾斯麦被威廉二世赶走后,德国海军对外扩张的步伐加快了,在勃兰登堡级战舰完工后,德国拥有了一支远洋作战舰队。

甲午战后,德国又在朝鲜半岛上获得了济州岛和全罗南道作为势力范围,在远东地区有了立足点。因此济州岛海军基地的建设便提上日程,德国总参谋部拨款2000万马克,并派出工程师和技师们在济州岛上修建要塞防御体系和海军军港。与此同时,德国海军部也着手打造远东舰队,以配合济州岛海军要塞基地。

德国海军参照英国君权级战列舰设计思路,结合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速射火力的表现,在德国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基础上研制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

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没有走英国的大炮主义,而是将305毫米主炮改为240毫米速射炮。牺牲火炮口径换得17.5节的优势速度,但在装甲上不打折扣,比君权级装甲覆盖率高了5%,生存能力强悍。

德国人称之为战列舰,但英国人更喜欢称其为大型装甲巡洋舰。

不过,关键技术不在这里。英国的舰炮水平在1895年仅仅能制造152毫米以下口径的速射炮,再往上发展英国的哈维钢无法满足要求。而德国人的克虏伯钢材恰恰帮助德国人搞定了240毫米主炮使用速射系统的要求。

英国人的战列舰的305主炮威力强大,可惜发射速度慢,德国人的战列舰使用240口径主炮,威力是小了很多,但胜在速射。

另外一个原因是北海气候恶劣,受限于观瞄设备落后,视线距离短,因此德国人认为使用240主炮足够了。

受甲午战争速射火力影响,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副炮改为150速射炮,威力等同于英国的阿姆斯特朗6寸炮,德国人拆除了105中口径副炮,换上了更加灵活的88毫米速射炮作为二级副炮。

这样一来,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便成了风靡一时的速射战列舰,成为十九世纪末的一道亮点。

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同级建造五艘,全部以德国国王和王号冠名,首舰1895年1月开工,预计1902年全部完工,全部补充德国公海舰队。

这一时期的德国海军还不具备全球投送,王辰浩认为其对清帝国的海上威胁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