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官家南巡之后的日子,吴瑜真的就相当轻松了。可以类比于伙计趁老板出差摸鱼。
话说赵官家的语言艺术总是让人耳目一新。这些新词还都是从他嘴里蹦出来的,大家用着用着也觉得很贴切。慢慢的也就成了一种风潮。
但吴瑜的轻松是精神上的。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虽然宫中有无数的宫人、乳母。她的大部分精力还是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只是每日去向三位太后请安,那是必不可少的。
偶尔遇上潘娘子也不免听她悲秋伤春一番,只要不太过分,吴瑜一般都是不会怎么着他的。这么些年也看出来了,她们根本就是两种人。追求不同。自然不会有太多的共同话题。
大皇子原佐已经三岁了。吴瑜因为这些年学习的缘故,肚子里已经有了点儿墨水。就开始教他学一些简单的文字,比如“赵钱孙李,周武郑王。”
但是小孩子记性好,玩性也大。经常闹着要去隔壁找二弟德佐玩儿。那个时候他们只有彼此一个玩伴,感情还没有后来那么泾渭分明。对此吴瑜总是表示,你只要完成了功课,好好吃饭,一切都好商量。
那天吴益正好进宫来探望姐姐和外甥,正巧看到了这一幕。有些担心,想了想还是说:“阿姊心胸豁达当然是好的,但是皇子贵重,您不妨还是多个心眼儿吧。”
吴瑜当然明白,他是意有所指。但看着如今已经比自己高一个头的弟弟身穿襕衫,头戴东坡巾。一身儒雅的气质,自己都快认不出来了。哪还会想到,这正是当年那个流着鼻涕哭着不想让他入康王府的小萝卜头。
想到这里。吴瑜忽然就起了玩笑的心思,捧着手里的香炉道:“这宫里的女人们都知道秋扇见捐,天寒了就要换手炉,可见人没有一成不变的。再说原佐才几岁,与其担心他,还不如说说你,如今也快二十了,父亲可为你相看了?还是自己有意中人了?”
吴益被姐姐闹了个大红脸。支支吾吾的不肯说话,最后经络荒而逃了。看的守门的小宫女都捂嘴而笑,纷纷说郎君定然是有看中的小女郎了。
可惜,吴益最后的婚事还是由家里安排的,弟妇是个新贵家庭的女孩子,活泼好动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但吴瑜还是为弟弟有些淡淡的遗憾的。
不过想想,万事万物都是有代价的,他们两姐弟本是一个富豪家庭的庶出子女,最大的造化原本不过就是觅个寻常商户,相互各自嫁娶。如今她为贵妃弟弟身份水涨常高,是珍珠吴家唯一的继承人,那拿一些自由去交换,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若是为这些事情怨东怨西的,那么在靖康之中死无葬身之地的汴京百姓又该怎么算?
有些事情还是要知足的,不然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
自家爱妃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赵玖肯定不是知道的,不然高低得把人拉到东南来,给那些不愿意“摊丁入亩”,消极对抗的形式户们上一课。
话说赵九自从驻跸杭州,放言什么时候把“摊丁入亩,永不加赋”做成功了,自己绝不离开江南,就算是江南全都反了,既然他能把关西、中原和齐鲁都收回来,那么也有办法把东南给搞定。还真就不顾东京那边儿三推次请。就在凤凰山上扎根了,同时也给后宫去了信,让他们各司其职,不要想念云云。
潘贤妃和三位公主都表示很失望,吴贵妃则表示非常淡定。
当然,江南作为传统的政治洼地,虽然有顶级的士大夫迭出,但还是面对官府处于劣势状态。说实话,直到赵九建立了公阁体制,才给了这些人串联的机会。加上一个报仇绝不隔夜的吕浩颐,东京里的人倒是毫不怀疑他能消灭东南的田地问题,只是一些退休大员不知好歹,比如说前礼部尚书朱胜非,就在都省之间上窜下跳,把各位相公和众臣闹得不堪其扰之余,还准备往大内递帖子,想要求见旧势力的代表人潘贤妃。
多亏了潘贤妃因为上次的“玉玺事件”老实了许多,没敢搭理他,再加上皇宫大内,也不是谁想进就能进来的。这才没有搞的延福宫乌烟瘴气。
但东京的大员们到底被这位沽名钓誉的朱尚书弄得头晕脑胀,干脆出了个坏主意,派他到杭州去做请安史,恳请圣驾回銮——皇帝陛下,东京才是您忠诚的首都啊!
但赵官家的个性。又怎么可能轻易回来呢?听说他上元节在西湖游船。当众揭穿了朱胜飞的真面目。还放言,自己只管自己的生前事,做不到留下万古万全之策。
于是建炎九年的春夏,后宫众人都在各自平淡的过日子。郑太后和孟太后再教育公主,韦太后依旧都弄着着自己的鹦鹉,想念着自己的儿子。潘贤妃不知道哪来的情趣居然想重金买易安居士一首闺怨诗,当然被人家被拒绝了。而吴贵妃这边,精明的吴近已经给大皇子培养伴读了。
宫里的一切都有条不紊,甚至照旧挖好的桑树、鱼塘都有专门的内饰负责管理和出售商品,负责管账的吴贵妃也发现了,其中的盈利还真是不薄。但即使赵九不在,也没人敢铺张浪费,或许这就是一个马上天子的威势,无处不在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