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迁在张太后面前,要为自己留些脸面,所以把沈溪说成是个不成器的后辈。
张太后笑道:“哀家相信,有谢先生在,沈卿家一定会好好辅佐陛下,令朝堂稳定。不过朝中有一些传言,说是刘公公死后,有人想兴风作浪……”
说到这里张太后便顿住了,话语中明显带着试探。
这些东西她都是从张鹤龄和张延龄那里听来的,并不能十分肯定,她一向尊重谢迁,所以想知道这位首辅对如今朝堂持何等看法。
谢迁无奈地禀报:“陛下登基后,长久不临朝听政,对朝臣多有疏离,刘瑾才会乘势崛起……刘瑾伏诛后,陛下依然不开朝会,亟需有人代为打理朝政,如此一来自然便有风闻,说会有第二个刘瑾崛起,至于具体是谁,很多人都在传,却无实据,以老臣看来,多为政见不合之人互相攻讦,绝不可当真。”
“原来如此。”
张太后低下头,略微一琢磨,便觉得谢迁所言很有道理。
她心想:“两个弟弟说沈之厚会成为第二个刘瑾,权倾朝野,打压我张家不说,还会危及皇室安危。但想那沈之厚,一介文臣,始终跟皇室没什么关系,绝对不可能跟刘瑾一样,可时常在陛下跟前进言……他又不是太监!”
谢迁再道:“请太后娘娘安心,有老臣在,一定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张太后微笑着看向谢迁,道:“有谢先生在朝,哀家的确可以放心。之前哀家见过寿宁侯和建昌侯,也就是哀家那两个不争气的弟弟,他们对谢先生充满了敬意……”
张太后觉得沈溪成为第二个刘瑾之事不靠谱,并且谢迁已做出承诺会帮忙“管教”沈溪,也就没那么担心了,在她看来,不管是谢迁还是沈溪,都是丈夫为儿子留下的能臣,实在没必要担忧。
她现在更想帮两个弟弟跟谢迁进行沟通,让谢迁这个首辅在朝中帮衬一下。
谢迁恭敬地道:“两位侯爷在朝中也算股肱之臣,当日诛杀刘瑾可谓居功至伟。”
言语中,谢迁对张氏兄弟充满溢美之词,张太后听了很高兴:“他们两个啊,实在不争气,不过对朝廷、对大明皇室倒是忠心耿耿,关键时刻不会动摇……以后谢先生有事,可以跟他二人商议,或许可以帮到谢先生。”
“不敢当。”谢迁行礼。
张太后面带笑容,好像之前的不愉快已完全释怀,道:“皇儿登基以来,荒于政务,以至于刘公公有机可趁,幸好有谢先生在朝辅佐,才转危为安。哀家会跟皇儿说,让他对谢先生多加礼重,将来朝廷内外的事情,还得多仰仗谢先生。”
虽然谢迁觉得张太后所言不太靠谱,因为现在连张太后自己都很难见到朱厚照一面,更遑论影响朱厚照对他的态度了,但没有揭破,依然恭敬行礼,心里嘀咕张太后差不多该说完了吧。
对于朝中阉党覆灭之事,张太后不太在意,刘瑾作为皇室家奴死也就死了,在她心里掀不起一点波澜,张太后更关心的是自己的两个弟弟和朝中重臣和谐相处。
张太后看着谢迁,郑重地道:“哀家身在宫闱,对于外面的事情不是那么了解,谢先生以后要多帮帮我们母子,帮助张家,哀家在这里先谢过。”
说完,张太后站起身,往前慢走两步,恭恭敬敬地对着谢迁行了一礼。
谢迁赶紧还礼:“太后娘娘切不可。”
因为二人间有一段距离,再加上彼此身份相差悬殊,谢迁不能上去相扶,不过即便如此,二人这种相处模式似乎超越了应有的界限。
张太后直起身子,抬头看向谢迁,脸上笑意满满。
谢迁看过去,跟艳若桃李的张太后对视一眼,突然间心里多了一抹遐思,赶紧低下头来,身体连动都不敢动一下。
不知何故,张太后俏脸也飞起一抹红霞,手一摆:“天色已晚,还麻烦谢先生入宫,实在是哀家心中满是疑窦,急需有人代为解惑。现在哀家心中疑虑进去,眼看时候不早,就不耽搁谢先生的时间了。”
“老臣告退……”
谢迁说此话时,额头上的汗珠滚滚而下。
这气氛对他来说,太过压抑。
张太后转过身回到暖座坐下,谢迁立即告退,等他出了永寿宫殿门后,仍未从之前紧张的情绪中走出来。
“这是怎么了?为何我这一大把年纪,居然会有……唉!”
谢迁很自责,对于之前偶尔的心动,感到无法释怀,这也让他深刻地领会了那句话——寡妇门前是非多。
就算知道二人身份相差悬殊,但孤男寡女相处,那女子还雍容华贵,艳冠天下,更用一种超越阶级的礼数对待,难免让谢迁怦然心动。
谢迁离开后,张太后也是怅然若失,小声嘟哝:“像谢先生这样的能臣,也曾是状元之才,当初劝说先皇不纳妃嫔对我有大恩……那时候的谢先生,羽扇纶巾,风华绝代,却不知他年轻时,是何等翩翩佳公子……”
不由自主,张太后陷入某种暧昧的思绪中。
……
……
谢迁出宫门时,依然处于失神状态,见到自家马车,也只是机械性往那边走过去。
谢府仆人迎上前来,问道:“老爷,我们现在要去哪儿?”
一连问了两遍,谢迁只是站在马车前静默不语,一直等到马匹嘶鸣一声,他才回过神来,等定睛一看,发现面前仆人正好奇地打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