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初次朝会(下)(1 / 1)

寒门枭士 高月 1045 字 3天前

所有大臣的目光刷地望了过去,只见朝官最末尾走出一人,正是李延庆,邓雍大脑‘嗡!’的一声,心中暗暗叫苦,满朝文武都不吭声,你一个六品小官多什么事?

梁师成脸色微变,目光向王黼瞥去,只见王黼满脸怒色,他显然以为是自己让李延庆出头。

赵佶略略一怔,还真有大臣有意见,不知这又是何人?不过早朝不禁言是惯例,他便轻轻点头,“准言!”

蔡行高喊,“可进奏!”

李延庆快步走上前,再次躬身行礼,“微臣侍御史李延庆谢陛下恩准!”

赵佶这才知道原来是李延庆有本要奏,他淡淡问道:“李御史有何建议?”

“陛下,微臣并不反对北伐,只是微臣有点担心!”

“你担心什么?”

“微臣担心唇亡齿寒,一旦辽国覆灭,金兵铁蹄南下,河北平原无险可阻,我们拿什么抵挡金兵?”

朝廷内顿时一片哗然,口口声声说不反对北伐,可说这话又和反对北伐有什么区别?

“放肆!”

王黼一声怒喝:“这是天子和政事堂已经决定的国策,你一个小小的侍御史有什么资格反对?”

李延庆没有理睬他,又继续对天子赵佶道:“微臣并没有反对北伐,百年屈辱,陛下渴望能一朝雪洗,微臣完全理解,卑职只是觉得应该未雨绸缪,做好防范金兵大举南下的准备。”

赵佶脸色阴晴不定,一言不发,宰相白时中慢慢走出来道:“李御史难道不知道我们和金国已结成同盟,既为同盟就应该彼此信任,同舟共济,共举灭辽大计,怎么能同盟未始就彼此防范,这样可没有诚意啊!”

李延庆朗声道:“纵观历史,从匈奴到突厥到鲜卑到契丹,哪一个值得信任?五胡乱华血腥一幕还历历在目,安史之乱遗祸百年,百年前的沙陀、党项是怎么入侵中原?毁我汉室江山,杀我同胞,辱我姐妹,陛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们绝不能相信女真人!”

大殿里一片哗然,居然公开指责刚刚结盟的女真人,这个李延庆简直胆大包天。

赵佶冷冷道:“北伐大计已经定为国策,李御史不要再节外生枝了。”

“陛下,微臣并非反对北伐,微臣只是想提一个稍微完善的建议。”

“什么建议?”赵佶语气已经有点不耐烦,若不是因为大朝,他早就把这个不知轻重的卑官赶出去了。

李延庆心暗暗叹了口气,北伐辽国大势已定,不是他李延庆能挡得住,但他还是想尽一份力,尽力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陛下,微臣认为北伐备战至少要耗费一两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

“比如什么事情?”旁边王黼冷冷问道。

李延庆没有理睬他,继续对赵佶道:“我们应该先和辽国协商,要求废除檀渊之盟,同时在河北大力组建扶持弓箭社,组织训练乡兵......”

大殿内顿时响起一片议论声,王黼高声问道:“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

“王相国应该看一看檀渊之盟,里面有明确约定,宋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这是真宗皇帝钦定,如果不废除檀渊之盟就贸然北伐,在道义上对大宋不利。”

李延庆的本意还是希望宋辽两国能够在关键时刻加强接触协商,使宋朝不再盲目考虑北伐,或许能在协商中让赵佶最终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赵佶心中十分不高兴,但李延庆的提议确实有一定道理,他心中踌躇,一时默然无语。

这时,新相国范致虚走出队列道:“李御史是河北人,应该深有体会,为什么后来朝廷不再提倡弓箭社,弓箭社增加农民负担,耽误农时,实际上是扰民之举,河北民众普遍反对,恐怕很难再重新推行。”

“范相国有所不知,弓箭社扰民是因为官府不愿负担弓箭费用,让农民自行购买,一副弓箭就要十几贯,普通农民确实买不起,而且在训练弓箭社后,农民另外还要服劳役,或者交免役钱,这当然会引起抵触,如果把弓箭社训练视为服劳役,不用再交免役钱,卑职相信河北、河东民众一定会大力支持,卑职认为,北伐不仅是朝廷之事,也是天下民众之事,既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又能防范女真铁蹄南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大殿内的议论声越来越大,李延庆的话可谓切中要害,弓箭社为什么实施十几后就渐渐推行不下去,根本原因就是官府不肯让利于民,它大大加重了农民负担,引起农民严重抵触。

不过李延庆虽然言之有理,却没有几个官员敢出头支持他,大家都看出来,天子心中已经十分恼火,这时候出头,无疑会引火烧身。

这时,太子赵桓出列道:“父皇,李御史言之有理,名正方能言顺,废除檀渊之盟,使我们不再有道义之忧,可以要求废盟,若辽国拒绝,正好使我们出师有名,儿臣支持李御史的这个建议。”

新任相国范致虚也躬身道:“战争总是最后的一步,虽然我们北伐意志已定,但正如李御史之言,名正言顺方显上国气度,武功虽盛,以文略济之,更显其浑厚,臣也认为可废除檀渊之盟。”

赵佶心中虽然不满,但废除檀渊之盟关系大义,他终于点头答应了,“战备计划继续实施,废盟协商可以进行,传朕的旨意,令驻辽特使正式向辽国提出废盟事宜,若辽方有疑义,双方可在檀渊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