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开封县贾修正入殿面试!”
......
“开封府开封县曹逊入殿面试!”
......
休息房内等候的士子越来越少,参加完面试后便不再回来,此时休息房内只剩下李延庆一人,他默默坐在房内等候,他知道天子把自己放在最后面试是有原因的。
这时,一名宦官走到门口,高喊道:“相州汤阴县李延庆入殿面试!”
李延庆站起身,整理一下衣帽,跟随宦官向偏殿内走去,偏殿内光线稍暗,天子赵佶高高坐在龙椅上,正好位于暗处,看不清他的容貌,在两边坐着十几名文武高官,包括蔡京、余深、王黼、白时中、李邦彦、张邦昌等重臣,不过童贯却不在,他此时并不在汴京,而是赶赴河北,奉旨督查河北各州的备战情况。”
当李延庆走进大殿,蔡京的眼睛立刻眯了起来,这小子不简单啊!居然能考进前十,难怪童贯那么器重他。
李延庆走上前,一名官员指点着李延庆应该站立的位子,李延庆躬身长施一礼,“学生李延庆参见吾皇陛下!”
上面传来赵佶柔和的声音,“李少君,我们又见面了。”
“这是学生的荣幸!”
“朕很惊讶,李少君不仅骑射超群,文学也极为出彩,可谓文武双全,这样的顶尖人才大宋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了,李少君的出现,是我大宋中兴的好兆头,令朕深感欣慰。”
赵佶又看了看李延庆的试卷,在省试中,李延庆排名第五,但这不是最终的名次,要加上殿试的成绩也能决定最终排名。
他翻开李延庆的殿试卷子,《破阵子,北征》,写得大气磅礴,书法也隐隐有大家之气,令赵佶非常满意,尤其词中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着实令人感动。
赵佶翻看了片刻,又笑问道:“李少君才十六岁吗?”
“学生家乡算年龄不分大月小月,而学生是正月出生,按照汴京的算法,应该是十七岁了。”
“那也是英雄出少年啊!不知李少君有何志向?”
李延庆躬身行一礼,恭恭敬敬道:“回禀陛下,学生愿实践陛下的抱负,参加北征。”
这个问答令赵佶颇为惊讶,前面考生都希望能为官一方,造福一方,唯独这个李延庆居然希望从军,他又继续问道:“李少君是想从军吗?”
“学生先祖曾参与宋夏之战,不幸阵亡沙场,学生愿继承祖志,参与攻夏之战,恳请陛下成全。”
赵佶没有立刻表态,只是淡淡道:“李少君心怀大志,令人敬佩,朕会考虑,先下去吧!”
这时,旁边的蔡京却眼睛一亮,他知道童贯是想把李延庆安插进朝廷,作为他干涉朝政的一颗棋子,没想到李延庆居然自己想去边疆从军,这简直令蔡京喜出望外。
他忽然意识到,这个李延庆并不想成为童贯的棋子,这让蔡京心中顿时闪过一个念头,或许这个李延庆能为自己所用。
这时,李延庆已经跟随宦官下去,面试结束了,赵佶看了一眼众臣,“各位爱卿都说说吧!名次该怎么排?”
余深作为主考官,起身道:“启禀陛下,嘉王殿下省试名列第一,殿试也发挥出色,他夺状元乃众望所归,微臣以为他可为第一。”
蔡京也起身道:“自隋唐科举以来,皇子尚未夺取状元的先例,难得嘉王以绝世之才勇夺第一,名至实归,他为状元也算是一段千古佳话。”
面对众人纷纷要求将嘉王点为第一,赵佶却不为所动,他淡淡道:“嘉王虽然有真才实学,但知道之人不过寥寥数人,一旦他点为状元,恐怕朕的脊梁骨都会被天下民众戳爆,朕再三考虑,他不可为第一,李延庆这首词朕倒很欣赏,朕判他殿试第一。”
赵佶言外之意,想点李延庆为状元,蔡京怎么能容忍童贯的人为状元,就算李延庆不想当童贯的棋子,他也不能容忍。
蔡京起身道:“启禀陛下,大宋之初以诗赋论高低,往往导致考生文采虽佳,但政务能力却薄弱,才有王安石的科举变法,李延庆词虽不错,但省试毕竟只是第五,若取他为状元,会给天子士子一个误导,以为陛下将重诗词而轻经义,微臣以为,李延庆可定为前列,但定为状元却万万不可!”
众臣都起身道:“陛下,蔡相国言之有理,望陛下三思!”
余深也起身道:“李延庆的试卷微臣曾仔细研读,微臣之所以把他定为省试第五,是因为他在《宋辽金之对策》一文中坚决反对与女真结盟,并提出辽国若灭,大宋会有唇亡齿寒之忧,他的思路是夺回幽云,保留辽国,观念还是比较保守,缺乏锐意进取的气势,所以微臣没有把他定为前三。”
其他大臣的反对赵佶可以不放在心上,但主考官余深的一番话却让赵佶有点犹豫了,如果点一个北征保守的士子为状元,确实不符合这次科举的政治气氛,尽管赵佶很喜欢李延庆这首词,但他不得不考虑李延庆的保守态度。
沉思片刻,赵佶便提笔在第二名王昂名字旁边写了个一,在嘉王赵楷名字旁边写了个二,在李延庆的名字旁边写了个三,将名单交给余深,“发榜吧!”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