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
秦雄登基称帝之后,下大决心振兴帝国。Www.Pinwenba.Com 吧为了经济的平衡发展,他决定在帝国境内建造几个重大经济城市。这叫做以点带面,通过发展一个城市,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这个策略是绝对正确的。
地点已经选好,分别是:长安、桐城、项城、高池、平松、霸下、青城、望原、雄城、天鹅城、霸州、郦城。
长安、桐城、项城、高池都是汉国旧地,这些地方的发展已经很好,不用秦雄再操心,可余下这些地方还需要下大功夫。
汉国的商人不可能都来帝国,因为秦雄迁都天京已经对长安、桐城等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震荡,当地的商铺和房产价格一降再降。如果秦雄继续从长安等地拉商人的话,长安就很难再恢复元气了。
帝国现在需要大量的商人来承担工程,国家要铺设直道、要开通河流、要建设城池,采矿、建设炼钢厂、种植树木、酿酒等等……!帝国如此大的疆域需要多少商人,需要多少资金?把长安的商人分一半到天京,长安就近乎瘫痪。再平分到各个州?那几乎就没人了。
现在朝廷不缺钱,国家金库中的黄金储备已经达到了二十亿两以上,而且还在继续增加。印刷纸钞的作坊里有四千人在劳作,每天可以印刷数百万纸钞。当然,现在黄金还是在继续流通的,朝廷不担心资金的问题。只要把投资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朝廷的经济不会出现问题。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人。帝国的百姓大都没有经历过汉国当年的疯狂,也不懂得什么叫贷款,也不知道什么叫公司,更别说让他们自己投资建设工程了。
看看那些当初在天京赚了点小钱的百姓,结账完之后立刻赶回老家,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和朝廷作对。生怕朝廷吞并了他们的良田,就这种思维方式,如何能振兴经济?
秦雄觉得自己有些绝望了,不得以之下他把两位丞相、陶瑞、长孙祖德、公叔槔、宋赞等一些老臣找来,和他们商议眼下的处境。
临华殿东书房做了十几个大臣,这些人都是汉国的老臣,这些日子都忙的不可开交。因为他们不但要处理国事,还要经验自己的产业,如此大好时机,不狠狠地赚一把太对不起自己了。
“眼下就是这些事情让朕为难,诸位爱卿都给朕想想办法,到底该怎么去做眼前的事情。”秦雄也是有点着急了,最近几天都没睡好觉。
陶瑞作为老臣,再者又是户部的官员,当然要先发表意见。或许是因为年纪大了原因,陶瑞看问题已经不再是那么着急了。
“大王……皇上。臣以为皇上有些过于着急了,如今的汉帝国不必当初的汉国,疆域扩大了近十倍,人口增加了也有七倍。各地贵族势力盘根错节,百姓们也跟不上朝廷的思路。以老臣看,皇上不必如此着急,路总要一步一步的走,饭也要一口一口的吃,皇上您可以用一年半的时间建成天京,难道就不能用五十年的时间来建设偌大的一个帝国么?
按照老臣的看法,皇上最应该做的是先扫平帝国境内的那些叛军,免得他们日后做大。这里没有外人,老臣再说一句不该说的话,如今帝国境内有各种贵族势力,表面上这些贵族都听从皇上的话,可内心里却和皇上不是一条心。要想建设好帝国,这些贵族一定要摆平,有他们作梗很多事情是很难办的。”
秦雄一条眉毛,摇头说道:“帝国境内的这些叛军,朕已经着手解决了,当下总共有十六只叛军,朕让情报司的人逐个去联系了。当下已经有其中十只叛军表示要归降朝廷。另外五只叛军中有三个在犹豫,两个不想投降。既然不想投降,等到了八月份,朕就派兵扫平他们。至于爱卿说的几大贵族,朕暂时还不能拿他们怎么样,这些贵族在当初争霸天下的时候,都拿出了诚意帮忙,朕答应过的事情岂能转眼就反悔。”
长孙祖德见秦雄对陶瑞的建议有点不在意,赶紧出来转移话题:“皇上圣明,举手投足之间已经决胜于千里之外。只是臣也觉得陶尚书有些话说的是对的,路总要一步一步走的。比如当下,皇上您钦定了帝国要建设的十二大城市,这种决策绝对是正确的,但若要同时建设如此多的经济重镇,难度非常之大。
以臣看来,朝廷先要做的还是修建直道,挖通河流。道路不通,政令就难以到达各地,河流不通,农田就无法灌溉。这些都是大工程,当年汉国的直道只有三万里而已,直到今日还有一些未曾修好。偌大一个帝国,要修造的直道最少也有五十万里,河道也要三十几万里,这已经是个庞大的工程了。”
公叔皋在旁边点点头,接过长孙祖德的话说到:“长孙大人说的没错,直道修好之后,各地百姓和商人才能更好的往来,到那时就算朝廷不鼓励经商,这些商人们也会纷纷前来的。至于河道就更加重要了,帝国百姓之所以不愿意推行均田法,就是因为他们的耕作方式太过原始,农田得不到灌溉,粮食产量底下。大王想象,偏远地区的一些百姓,一户人家种植百亩地,一年才能收不到一万斤粮食,还要缴纳一般的赋税,他们怎么能富足呢?
朝廷当务之急就是修造直道,开挖河道,推广精耕细作。至于经商之事,皇上大可不必担心,商人逐利,只要我们那些从长安来的富商赚到了大把的钱,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心动了。”
秦雄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或许是自己真的太心急了。怪不得有句话叫做—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看来世界上和自己一样心急的人也不少。想到这里他忍不住笑了笑。
申无心也跟着笑了笑:“皇上,几位御史大人也走了半个月了,前天皇甫御史飞鸽送来的奏折皇上也看了。其实这几位御史心里早就清楚的很了,他们也是贵族,也担心朝廷没收了他的良田。朝廷以前颁布的那些政令,在云泽很好推广,但是到了这里就不行了。看来我和诸位大人当初也没想起这一点来,让皇上您分忧了。”
谢松喝了一口茶,点头说道:“几位大人说的都对,自从来到天京之后,老夫总觉的身体不太舒服,脑子浑浑噩噩,也没深究这件事,老臣也有错。”
宋赞在旁边小声说道:“皇上,金行在天京兑换的黄金实在少的可怜。大部分兑换纸钞的都是汉国来的商人,用旧钞换新钞。皇上登基之后,下令各地商人和朝廷做生意必须用纸钞交易,这让很多贵族们放弃了。帝国这些老贵族们非常保守,他们担心朝廷是用这种办法把黄金收上去,所以宁可不赚钱,也不想把到手的黄金送出去。所以每天到金行用黄金兑换纸钞的商人很少,有些是不得已来兑换而已。”
公叔槔看了看宋德说道:“宋大人说的很对。另外还有一点,朝廷的均田法对地方贵族的打击很大,这些贵族不得已都回到自己的属地,企图鼓动百姓暴动闹事。所以他们暂时也无心参与朝廷的建设,更不要说承包工程了。以臣看,皇上不妨暂缓均田法的实施,好让这些贵族们把黄金拿出来参与国家建设。”
“对……!皇上,老臣也是这么想的。天下初定,百姓人心思稳,朝廷不应该搞出太大的动作,而是应该先安抚民心,恢复生产、恢复商业,然后徐徐图之……!”陶瑞有点激动的说道。
秦雄面色如水,狠狠地瞪了陶瑞和公叔槔等人一眼:“诸位爱卿怎么今天才说这些事情,若是几个月前说出来,朕不是就不用费这些心思了吗?”
陶瑞和公叔槔不好意思的笑了笑:“皇上,那个时候臣也没考虑到今天这么深吗……!”
哈哈……!书房里一阵笑声。
等大家平静下来,秦雄认真地说道:“既然诸位爱卿都是这样想的,那明日早朝,朕就下令取消均田法。省的这些百姓又有什么想法。从明日起,陶尚书和公叔大人就要着手做另外一件事情,派人绘制图册,今年朕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修路挖河。当下已经动工的直道和河流继续下去,你们户部和工部要在年底之前,把帝国疆域内需要修造的直道和需要挖通的河流全部规划出来。”
公叔槔和陶瑞脸色有点难看,但还是纷纷点头:“臣等遵旨!”
“帝国不是一年建成的,看来还是朕太心急了。”秦雄起身说道。
诸位大臣离开皇宫,因为没有了心理负担,秦雄心情一片大好,顿时有个想法要出去转转。
“朱标……!”秦雄对着外面喊道。
朱标也是刚刚送走几位大臣,听到汉王喊他,立刻喘着跑了进来:“皇上……!”
“备车,朕要去明月阁。”秦雄一边说一边抓起案几上的赤焰刀。
朱标眼睛瞪的大大的,忍了很久才问道:“皇上,奴才愚昧,不知道您说的明月阁是什么地方?”
这也不能怪朱标,因为后宫里近千间宫殿,愣是没有一个叫做明月阁的地方。
秦雄似乎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原来眼前这个人是朱标,而不是宋德。以往去明月阁都是带着宋德去的,看来今天朱标也要知道这个秘密了。
“哦!不怪你,到时朕疏忽了。明月阁不再皇宫里,而是在宫外。你去备车,挑几个武功好一些的护卫,咱们便装出去,不要让别人知道,懂吗?”
朱标胆战心惊地点点头:“奴才知道了,奴才这就去备车,但是皇上您要告诉我明月阁在什么地方啊?”
“东城区银冰湖之北有一片宅邸,其中门口写着‘明月府’的就是里。朕说的明月阁,乃是明府中的一处阁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