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强国之策(二)他山之石(1 / 1)

霸业 此剑无名 1836 字 9天前

:强国之策(二)他山之石

到任后,都尉负责临时治安,整顿军务,剿灭流寇。各县令辅助郡守安抚百姓,招纳流民,发放粮草,赈济灾民。并且速度统计百姓人数,田亩数量,对于流民每人安排十亩良田,眼看就到了收获的季节,农田里的庄家要尽快抢收。各县令还要绘制当地图册,上报朝廷。

朝堂上念完名字的大臣,不用等散朝,立刻持汉王手谕回去准备,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到郡县赴任。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被念到名字的这些大臣,很多都从来没当过官,心中都怀着一种兴奋和激动,汉王如此信任,自己定然要有一番作为。

那些从诸夏来的臣子们也见识了汉王的高效,大殿之上本来跪着一大片被点到名字的人,这些人起身接过已经准备好的手谕,立刻出宫准备,不得耽误。这些人甚至都没来得及跟汉王说一句话,就匆匆被派了出去。不过汉王确实是个言而有信的人,自己当初的黄金没有白花,现在都有了官职。不过以后能不能捞回来确实是个大问题!他们也都看到了,十八个郡守都是汉国人,而诸夏来的臣子最大的也就是个长史,主薄,看来捞钱是没希望了。

接过手谕的时候汉王也说了,希望他们恪尽职守,宽以待民,不可徇私枉法,克扣百姓,如若发现定然严惩。此地已经不是诸夏,以后还是小心点的好。

很快朝堂上就剩下不到五十人,很多曾经的朝臣如今都外放去了郡县,汉国的官吏严重不足。

忙完这件事,秦雄喘了口气,让叶忠在大殿之上挂了一副很大的地理图。

“诸位爱卿,这就是我汉国如今的疆域,从最北侧的辛胡郡,到最南侧的边城郡长一千八百里。从最西的高池郡,到最东的太泽郡长两千五百里。国土增加了四倍,人口最少也增加了一倍。诸位爱卿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不少,以后国事还要辛苦诸位爱卿多多操劳。”

“臣等万死不辞!”下面一片高喊声。

秦雄笑了笑:“谢丞相,把计划的那些事情告诉诸位大臣们,让大家一起商议,该如何才能做的更好。”

这些日子谢松瘦了十几斤,不过精神不错,他笑了笑走到地理图旁边,结果叶忠递过来的一只木杆,指着上面慢慢说了起来。

“这几天,臣等和汉王夙夜商议,制定了一些强国安民之策。如今我汉国疆域增大数倍,治理起来越发困难,尤其是这新建的甘于和辛胡部落,毗邻熊人,日后定然有兵戈之事。熊人之勇猛,诸位也都见识过,凭借我汉国目前之兵力是在难以与其争锋。而西邻西戎,也不得不防,所以军备上诸位将军还需多做准备,不可有丝毫疏忽。

国家初定,正是修养生息的时候,汉王决定不再征兵。而是要在辛胡和甘于两郡与熊人接壤的地方修建一座长达六百里的城墙。这样一来,防守熊人就用不到太多的兵力了。”

六百里的城墙!天哪,那要修都什么时候?朝堂上的大臣们很是不解,这可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耗费的人力和物力无法计算。

见大家面露不解,谢松淡淡地解释道:“诸位大臣不必担心,这座城墙并非如同长安城墙这般用山石砌成。可以因地制宜,临近飞雪山的地方用山石,距离比较远的则是用土堆积而成,只要反复夯实,也能起到防护熊人骑兵的作用。”

大臣们这才松了一口气,如果是用土夯实的城墙,工程就小了很多,十万人三年就能建成。

“我汉国还要修建六纵、五横十一条直道,把各郡全部贯通,既能方便通商,又能利用大军驰援调动。这十一条直道有国家来修。另外各县之间也要修建官道,方便百姓往来贸易,官道的修建则是由各郡县负责,征调民夫劳役。修建的越快越好。”

“丞相!如此浩大的工程,我汉国要修建到何年何月?”平原郡守南宫望也是刚刚回到长安。

谢松回头看了看汉王,沉声说道:“三年之内吧!”

南宫望摇摇头:“丞相,云泽直道宽为三十米,想来这十一条直道也是如此宽度。我粗略估算一下,这十一条直道的长度应该在三万里左右,如果再加上各郡县官道,加起来怕有十万里之多,如此巨大的工程,是不是该慢慢来做。如今天下初定,百姓都希望过上平静的日子,劳役太多不利于百姓啊。”

秦雄在宝座上站了起来,缓缓走到大殿中间:“南宫爱卿能如此为民着想,本王甚是欣慰。不过本王已经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能让百姓心甘情愿地来修路。”

“愿听大王教诲。”

秦雄敲敲地理图:“谢丞相方才说直道由国家来修,这没错。但本王想的并不是国家安排百姓服劳役,本王要花钱请百姓来修。只有那些穿山、跨河的关键地方才有我汉军的工程兵来修造。”

这下不但南宫望倒吸一口冷气,旁边的数十位大臣也都吓了一条。三万里直道,最少要用百万人来修建,三年时间,仅仅工钱一项就高达千万两黄金,而这还只是个零头,因为修路需要成本,需要工具、铁器、马车、石材、木料。乃至百姓衣食住行都要钱,没有五千万两黄金根本就没办法做到。后面数万里官道,难道以后三年时间,汉国百官都勒紧裤腰带不吃不喝,把钱攒下了修路?

“诸位爱卿不必紧张,本王这样说自然有本王的道理。不过一句话也说不清楚。本王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从长安到太章郡这里要修建一百里的直道,这条一百里的直道本王觉得一万两黄金就能建成,而长孙祖德大人觉得自己花八千两黄金也能建成,而且他也有实力来修建这条直道,那么本王就把这一百里直道的修造权交给他,承诺一年之内修建完成。那么本王就先支付给他五千两黄金的定金,不派一兵一卒,不安排一个百姓服劳役,更不会派任何一名官员干涉,至于雇佣百姓,购买石材、马车器械都是长孙大人自己去操办,等一年之后,直道修建完成,本王派人前往检验,如果合格,本王支付剩下的五千两黄金,如果不合格,则本王让长孙大人返工。这样一来,即胜却了我汉国百官的操劳,又免于被百姓唾骂!南宫大人以为如何?”

南宫望低头沉思良久,这种事情他听都没听说过。

“按照大王这种说法,那这两千两黄金岂不是就被长孙大人赚了去?”旁边的田叔正小声问道。

“不错,长孙大人费力费神,不赚钱的生意怎么能干呢?”

旁边的长孙祖德开始还觉得很别扭,怎么汉王总是拿他开涮,可随机他就明白,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刚才汉王只是举例而已,一百里直道何止要用一万两黄金,那么也就是说自己的盈利绝对在两千两黄金以上。一百里能赚两千两,那加上官道总共十万里,这是何等巨大的一笔财富?

想到这里,他也不计较那么多了,随机站出来问道:“大王,如果这三万里直道的修造权都被分了下去,汉国怕是没那么多黄金吧。要知道即便是先出一半,这些钱也是个大数目。”

果然是生意人,问的问题都很到位。秦雄笑了笑:“这好办,本王可以找民间借贷,汉国商人有钱,若是汉国金行发行一种国债,为期两年,一年给五厘利息,想来还是有不少人愿意把金子借给国家的。”

“那如果有人自己想修造直道,缺没钱呢?毕竟修建直道需要的黄金太多,一般人根本就拿不出那么多黄金。”

“嗯!长孙大人果然洞悉商务,问的好!如果没钱,但是有能力的话,一来可以和别人合作,找人出钱。另外还可以在汉国金行借贷,利息嘛……一年八厘。”

够狠啊!别人存钱五厘,借钱八厘,这汉国金行就动动手指头,净赚三厘!汉王果然够阴。

长孙祖德在后面念叨着,如果借一万两黄金的话,一年要支付八百两的利息,而修建直道则是转两千两,里里外外算下来还是赚一千二百两。这是好事,就看这些商人们的胆子了。

朝堂上鸦雀无声,很多读书人不满意汉王这样做,有点奸商的味道。不过也有人从中嗅到了商机,只要有实力,这钱好赚啊。

“汉王,臣担心的是三年以后的事情。如果知道修建完成,金行从百姓那里借来的钱又要还回去,如此一来这笔巨大的数额要从国库里面出,而汉王不过是拖延了一些时间而已。数千万两黄金不是小数目,怕到时户部吃不消啊!”陶瑞皱眉问道。

“陶爱卿所言甚是,本王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要知道直到修建好以后,不但我汉国商人要用,其他诸侯国的商人也要用。所以本王想了一个办法,凡是走直道的马车都要收钱。毕竟修建直道,养护直到既要用钱,还要用人。不过也不会多收,一百里路一文钱。”

“哈哈……大王办法是想的不错,但是别人不会绕道走吗?而且总不能在任何地方都安排兵士看守,路人看到有收钱的地方,下路绕行就是了。”长孙祖德笑了起来。

秦雄其实是按照高速公里设计的,可这个时代的直到不可能修建的离地面太高,后世的经验不可借鉴。但是这笔钱必须从商人身上出,不然自己就亏大了。听了长孙祖德的话,秦雄忍不住一阵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