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血腥
一生的荣耀几乎是建立在信任和背叛之上,利用他人的信任便宜行事进行最终的背叛,有一句话来解释这种人,将一切的所作所为随着某个人获取最终的胜利全部正义化,那就是“各为其主”。,
无论用什么样的言语来进行美化终究是逃不过背叛者的名声,尔虞我诈换取而来的荣华富贵必将是处在内心不安的忐忑心灵。所以日后就有了张良假装服药以至于双腿不能行走,用这样的一个行为来减少成为皇帝了的刘邦对自己的猜忌。
“独善其身”这个名词也能用在张良身上,于刘邦想要清除掉一帮打天下的功臣期间,其余如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夏侯婴、卢绾等人多多少少还抱着一些共患难的真情,独独张良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选择站到了刘邦这一边。
真的只有张良是智者吗?谁又能说得清没有看清局势的聪明人存在,但是也是智者之一的萧何为什么在韩信出现险情的时候极力为其解释,最终萧何也因为相助韩信落了一个被乱棍打死的下场?
纵观帮助刘邦取得天下的文臣武将,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人无一不是落得悲惨下场,其中越是表现得出挑下场就越是悲惨,为刘邦攻取天下三分之二的韩信尤甚,只有一些放弃了友情的功臣能稍微落得一个稍微好一些的下场,其中就有“重操旧业”进行背叛的张良落得了善终。
韩信确确实实是为刘邦攻取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其过程中还发生了两次兵权被剥夺的事件,但是韩信每次被剥夺了军队之后都能再次轻易地训练出一支新的精锐之师。他具有当代最强的练兵手法,也正是这种才能令人感到恐惧。
蒯通是韩信的谋士之一,在刘邦上青史留名的人绝对不简单,能够在史书上留下一笔已经算是人杰,一些占了历史那么大的篇章的人物又怎么可能会是泛泛之辈?所以吧。任何一名穿越者都不能小看历史记载的人物,吕哲一直就是带着那样的思想在自我警醒着。
曾经历史上记载上毁誉参半的张良并没有展现出长袖善舞的一面,甚至改变他命运授予《太公兵法》的黄石公也没有出现。
吕哲曾经一直在找那个“圯上老人”,可是无论派出多少人手都没有寻找到踪影。长久没有寻找到黄石公之后也就放弃。在他的理解中,要是按照现代某种游戏的说法,没有得到圯上老人授予《太公兵法》的张良算是一种“未完全体”,那么若是得到《太公兵法》的张良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现在的张良也不过是一个又智慧的人而已?
很多人的经历被改变了,其性格和为人处世也必将完全不同,像是原版的司马欣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司马欣在历史上也没有展现出多么大的才能,但是归附到吕哲麾下之后司马欣的命运被改变。
利益与吕哲捆绑在一起的司马欣在吕哲这一集团中获得了身份与地位,不同的经历和心路旅程也使得司马欣表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司马欣在长沙郡一役所发挥的闪光点就是历史上所没有的,其后担任太尉之后更是发挥不俗,至少吕哲没有找到司马欣在担任太尉期间的不足。
吕哲所奇怪和觉得思考的是,张良为什么要刻意表现出对蒙氏的敌意?更为令吕哲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原版的历史上张良一直是间谍身份,那么现在的天下中还有谁能够驱使张良在汉国充当间谍,若不是作为一个间谍的话,张良所表现出来的姿态是为了什么?
事实的情况就是在吕哲强势崛起之后,天下大势已经显得再明朗不过,天下间也就赵氏赢姓的秦国还有机会与吕哲所领导和统治的汉国集团稍微争锋一下,但是秦国曾经灭掉韩国,张良不该会与赵氏赢姓的秦王室走到一起才是?
或许应该换一个思考方向?秦国若是抗拒合并,必然是因为秦国内部的某些人担忧在合并之后遭到清洗,因此进行明知必死的反抗?秦国要是走上与吕哲成为敌人的道路,都会是谁将在从中获利?
其实只要现有局面遭到破坏,也就是天下重新动荡起来,任何人都有可能从中获利,重新的洗牌对于所有人来说等于是一个新的开始,在那个新的开始里面,对于谁有人都是一个新的机会。
难道列国王室真的甘心被合并吗?那不过是吕哲强势崛起下迫不得已的事情。
在吕哲强势崛起的现状下,任何敢于阻挡吕哲控制天下的人都会被碾为粉末,要是吕哲信赖武力进行暴力的统一过程,很多人没有选择只能是拼死抵抗,偏偏吕哲走的不是绝对暴力统一的策略,是一种某种程度上保留既得利益者利益的道路。
抵抗绝对会死,不抵抗还能享受高人一等的权利,很多人在有得选择的前提下,他们绝对不会一心寻死。
很多人提醒过吕哲所选策略的忧患,说是保留太多的利益既得者虽然能够达到快速一统的目标,但是也留下了太多旧有的势力,国家若是没有出现动荡也就罢了,一旦出现动荡最先跳出来兴风作浪的人绝对是那些人。
有些人甚至毫不客气地直说,在现有强盛兵锋的强势下,吕哲应该彻底地消灭诸国王室,不是保留其王号甚至给予分封的土地。他们的理由是,诸国王室哪怕是现在再虚弱对于一些黔首也还有相当的号召力,是国家稳定最不安稳的因素。
一个集团的兴起必然是以另外一个集团的虚弱乃至于是灭亡作为垫脚石,华夏族群将这个道理称呼为“天理循环”,也有一种说法叫“丛林法则中的强者恒强弱者淘汰”。
竞争从来就没有和平的,什么和平崛起从来都是自欺欺人,特别是关于权柄(也叫控制权)的争夺从来都是属于血淋淋,吕哲又怎么会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呢?但是,没有人比吕哲更加清楚接下来华夏所要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格局,华夏内部的竞争只是整个大世界竞争丛林中的一小部分,若是他们在内部的竞争消耗掉太多的时间,也损耗掉太多的人口,等待华夏族群的将会是北方呼啸南下的数十万胡人。
有太多令人琢磨不透的事情了,不止是张良到底想要干什么,也有着关于大一统局面形成前的过程处理,吕哲在独自思考的同时或许应该集思广益一下?若是在行进的道路上必须清洗某一些人,必要的血腥也不会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