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先做重要的事(1 / 1)

第三节 先做重要的事

【例1】

查理斯·舒瓦普是伯利恒钢铁公司的总裁,但在公司发展早期时,舒瓦普去会见效率专家艾·维利的事情影响了他一生的行为,也成就了这世界著名的钢铁公司。

艾·维利对舒瓦普说,他能够将舒瓦普的钢铁公司管理得更好。舒瓦普说,自己对公司的发展需要做什么很清楚,他只想让艾·维利告诉他如何施行执行力。舒瓦普对维利说:“如果你能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执行计划,我听你的,在合理范围之内价钱由你定。”

出乎意料的是,艾·维利递给了舒瓦普一张空白纸,并说这张空白纸能够很快见效,让他的公司业绩提高50%。艾·维利对舒瓦普解释了这张白纸的使用规则:“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过了一会又说:“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次序。”就这样,他们就这个步骤花了大概5分钟。

艾·维利接着说:“现在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纸条拿出来,作第一项。不要看其他的,只看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方法对待第二项、第三项……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你只做完前五件事,那不要紧,因为你总是做着最重要的事情。当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做。”

一个月左右。艾·维利收到了一张来自舒瓦普那里的2.5万美元的现金支票,同时还有一封信。舒瓦普信中对艾·维利说:“从钱的观点看,那是我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

5年中,伯利恒钢铁公司无论是老总,还是下面员工都遵从要事第一的原则,最后终于使伯利这个默默无闻的一个小公司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

“巴特莱法则”

正确的做事的第一条法则便是:先做重要的事。一个人若能养成把其注意力移转到重要事实上的习惯,并根据这些重要事实来建造他的成功殿堂,那他就为自己获得了一种强大的力量。

上个世纪初,英国社会经济学家巴特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巴特莱法则”。这个法则又叫“宇宙**则”,或名“二八”原理。巴特莱发现一个正方形内切圆的面积与正方形内的余面积之比为78:22;空气中氮和氧的比是78:22;人体中水分与其它物质之比是78:22。此法则的实质是重要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

这一法则的内容看起来并不难。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常常出现这种法则,比如,你是不是觉得我们会把80%的时间只用来看20%的电视节目。在工作中,成绩最好的20%的成员,其工作量占全体员工的80%;我们一生中会交起很多朋友,但是朋友中,你会发现,我们能常常交流和想起的只有两三个,甚至一两个。生活中重要的总是少数,次要的却是多数。这种现象就会迷惑我们,分不清主次和轻重,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美国,大多数人并不去追究“巴特莱法则”提出的比例是否正确,他们看到这个法则提出的大致目标,用它来衡量办事的效益非常便利,因而被广大的人们所采用。

许多人还发现利用这个法则可以很好地节约时间。比如,作为一个上班族,每天起床后,把一天之中打算做的事列在卡片上,接受新知识,查资料、与同事交流,买东西、发邮件、打电话等,全部列出,然后根据它们的重要程度分别编上A、B、C的代号。A是你无论如何必须完成的20%。当A部分完成后,你就可以说:“啊!今天已经完成了全部任务的80%。”

再比如,如果你想要知道酒的知识,你无论到网上还是图书馆都会发现有很多这方面的书和资料,但当你抽出自己想要的书时,你手里也就只有几本了,你只用看这几本,甚至只看一本也就能向别人说说酒的知识或者文化,这样对你来说既省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由此可以看出,“巴特莱法则”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学习、工作、生活中,哪些是最重要的事20%,这20%就是我们生活中的80%,我们选择了20%的事去做,就完成生活工作的80%,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节奏和效率。

【例2】

一个教授在上课的时候带了一袋沙子、一袋小鹅卵石、几块大石头、一大杯水,还有一个木桶,然后问下面的学生,有没有人来把沙子、小鹅卵石、几块大石头、一大杯水都装进木桶。

学生们看到这么简单的事,都想一试。其中一个学生自告奋勇走上讲台,他随手抓起沙袋就往木桶里倒,然后把小鹅卵石也放了进去,但是当他要放大石头的时候,发现木桶里的已经没空间放了,就问老师,是不是这桶太小了放不下这些东西。

教授摇了摇头。说所有的东西全都能放进木桶,然后教授把木桶清空,最先把那几块大石头放进木桶,再把小鹅卵石放进去,然后倒入沙子。教授又摇了摇木桶,再把水完全倒进了桶里,只见这四种不同形状的东西配合得天衣无缝,把木桶挤得满满的。

如果把你每天要完成的事比作大石头,小鹅卵石,沙子和水。仔细想想,现在的你是先倒入的沙子呢?还是先放进大石头?

先做重要的事还是急事?

如果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做起事来就会没有计划,就有可能错过大好的机会。为什么许多人都在勤勤恳恳地做事,但结果却不一样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的人缺乏洞悉事物轻重缓急的能力,做起事来毫无头绪。更重要的问题是,经常给进度计划上的事情安排优先顺序,而不是给优先事情(要事)安排进度计划。我们经常疲于应付紧迫但未必重要的事情,而普遍将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当成是有时间则做,没时间则以后再做。

比如,一个随上司一起出差的小伙子,上司因为时间紧,先提前坐飞机回公司,叫他坐晚上的火车回公司。上司走后,小伙子就去逛商业街,等他逛完街,去火车站买票,结果当晚回公司的早班票没有了,只好买晚班的票,买完票后,小伙子还没吃饭,看时间还有一个小时,就去找吃饭的地方,吃完饭后他认为还有十来分钟可以去超市去买些随身带的东西,等他到火车站时,火车已发了。最后,小伙子只好打电话告诉上司,自己没上成火车,请求在当地住宿一晚,上司同意了。等他回到公司,上司辞退了他。说竟然因为买些小东西而耽误了上火车,事情的轻重分不清,工作又怎么干得好。

工作中,那些事重要,那些事不重要,那些事必须立即去做,那些事可以缓些去做,心中应该有个度。重要而时间紧迫的事,要立即去做;不重要但很迫切的事,要抓紧时间去做;重要但不迫切的事可以缓些去做,但不是不做;不重要又不紧迫的事,我们可以等到时机成熟时再考虑要不要做。这是我们做事的一般原则,但事情的轻重缓急,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法,比如有的人认为牙痛不急,可以等一段时间再治,可有的人就受不了痛,要马上根治,每个人对事情的认识不尽相同。先做哪些事,后做哪些事,各人有各的分法和排序,不能绝对的统一。

你一大早到公司,老板告诉你,下午2点有个会要开,叫你马上准备好发言。这时同事A递给你一个文件,要你马上帮他修改并最后审定,而你打开电脑后发现自己的电脑有问题,不停地死机。现在,你要写发言稿,要修改和审定同事A的文件,还要修好电脑。这三件事你必须要解决,先做那一个呢?或者你认为先修好电脑,因为有电脑你才能写发言稿,但是如果电脑一上午都修不好,怎么办?要知道发言稿也可以不用电脑写。或者你觉得要先做老板交待你的事,先写发言稿,但同事又老来催你,打断的思路不说,还埋怨你做不成事。那么你是否先做同事的事呢?这也不一定,万一同事并不急着催促你。等你做了同事要求的事,发现下午的会马上要开了,而你还没写发言稿。

很多人在事情的轻重缓急上意识模糊,以为每个任务都是一样的,只要时间被工作填得满满的,他们就会很高兴。或者,他们愿意做表面看来有趣的事情,而不理会不那么有趣的事情。他们完全不知道怎样把人生的任务和责任按重要性排队。确定主次,分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每天三问:

第一问:我需要做什么?明确那些非做不可,又必须自己亲自做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问:什么能给我最高回报?人们应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能给自己最高回报的事情上,即所谓“扬己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问:什么能给我们最大的满足感?在能给自己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中,优先安排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和快乐的事情。把重要事情摆在第一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有事情不可能面面俱到

本节开篇的例子中提到,美国史卡鲁大钢铁公司的总裁查理斯·舒瓦普,原来也是一个不会舍弃、只知道追求面面俱到的人,许多事情常常半途而废。他感到非常烦恼,便向效率研究专家艾·维利请教解决此问题的办法。维利给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除了每天“做最重要的事”之外,还建议他这样做:

·不要想把所有事情都做完;

·手边的事情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事情;

·第二天先做最重要的事情,不必去顾及其他事情。第一件事做完后,再做第二件,依此类推。

·到了晚上,如果你列出的事情没有做完也没关系,因为你已经把最重要的事情都做完了,剩下的事情明天再做。

舒瓦普试了一段时间后,效果非常惊人。于是,他要求下属也跟着做。

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每天自然有许多需要做的事情,如果追求十全十美,就有可能拘泥于小事而无法正视大事,结果本末倒置。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必须先弄清什么事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方法适用于任何人。

有个人,已经35岁了,还没有找到女朋友。因为他总是想找一个各方面都令他满意的人。他对女朋友的要求是美丽、大方、能干,身体健康,孝敬父母,温柔体贴,待人热情,脚踏实地,个性活泼,收入较高。由于他总想找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结果他始终找不到。许多女孩子在与他见第一面的时候,一听到他的高标准,就纷纷被吓跑了。后来,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他决定舍掉一些标准,只选择了其中最重要的三项:身体健康、孝敬父母、脚踏实地。结果,他很快就找到了满意的女朋友。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中,你是否学到了什么?完美是自己想象的东西,你必须学会放弃某些东西,关注于最重要的。因为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够面面俱到。敢于舍弃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这是人们高效率做事的一个技巧。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