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儒生境(1 / 1)

今日天气突然有些转凉,本不适宜外出。

可反常的是,路上随处却都能见着匆忙赶路的行人。各自都提着祭拜用的物件吃食,朝着同一个地方走去。

就连柳婶都说,昨晚梦到了自家死去的两个儿子托梦说在城隍庙当值。起了个大早前去中城看望。

陈生也随着众人前去城隍庙。

虽然自己早已知道城隍庙的出现跟他的文章脱不了干系,但是具体的情况他也并不了解,过去看看也好。

中城临角处,本是一片荒地,可如今却是挤满了人。

说来也怪,据说那城隍庙,晚上时灯火辉煌,人影闪烁。

等到天亮再看,里面却是一个个站立板正的雕像,栩栩如生。

极其神奇。

人群攒动,慢慢走到了城隍庙前。

庙门启开,雕像却突然泛起光芒。

安陵城隍众人的身影从雕像之中飘出,浮在空中。

只见安陵将军不再是战甲装饰,而是一身红金官服,领着一众鬼差,朝着下方众人一拜。

“安陵愧受俸禄,未曾护住城中百姓,战死沙场。幸得百姓祭拜,而今复得清明,为平安城城隍。”

“我既受香火俸禄,当护城内不受鬼祸侵蚀。”

安陵城隍气息变换间,两粒桃核从指间落下。

桃核落在庙两侧,落地便生根。不消片刻,分别有一株桃木抽芽生长,直长成葱葱郁郁的桃木。

桃木有灵,自生根发芽成材后,枝叶摇晃不停,像是想要表达什么。

安陵城隍手掌伸出,便有一片桃叶从枝上脱离,渡到他的手中。

“镇”

安陵城隍一手托叶,用另个手掌作笔,在树叶上作字。只单写一字“镇”。

随后那桃叶便猛地飞了出去。像一把利剑一般,直刺到人群角落某个身影。

那人影被桃叶整个刺穿,却没有想象中的血液四溅。而是如同一个泄了气的气球般,萎靡蜷缩成一整张人皮落下。

人皮脱落,一丛顶着鬼火的身影显现。在阳光的照射下,浑身溢出刺鼻的臭味。

人皮下面,赫然藏了一只成了型的鬼祸。

“啊,是鬼祸。”

身旁众人本还在看安陵城隍撒子成木,却突然闻到一股恶臭。再看时却发现身旁多了一只鬼祸。

还未等百姓四下跑开,那桃叶便整体变大,如同一个大的芭蕉叶,将鬼祸整个包裹,不露一丝气味。

而后桃叶变小,飞回到安陵城隍手中。

一切发生在一瞬,除了鬼祸附近的百姓外,恐怕都没有多少人发觉异常。

“换皮鬼祸。”

别人看不穿,罗知县却全部收入眼中。他本在最前面祭拜,文气监管全城,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可直到城隍出手,他才发觉城中藏了一只换皮鬼祸,而且还敢光明正大出现在城隍庙外。

他上任知县以来,也清理过不少鬼祸。不过那些鬼祸都是露出跟脚,才能被他发现诛杀。

这次的换皮鬼祸,他竟没有一丝察觉,若是等到清明前后,这鬼祸不知要吞掉多少性命。

想到这里,罗知县又不免一阵后怕。

空中,安陵城隍神通收了鬼祸,又安排一众鬼吏巡查城内,约束鬼灵,这才化作流光返回到雕像之中。

百姓们后知后觉,这才发现之前鬼祸现身,危险无比,连忙再次拜谢。

正午左右,人群才渐渐散去。

陈生也回到家中。

不同别人,他能看到那片桃叶镇压鬼祸的全过程。

甚至于,在桃叶出现的一瞬间,他脑海中同时浮现了一个名字,‘桃符’。

‘桃符’,起源于南朝时期,不过在这个仙唐世界却是从未出现。

抛开思绪,陈生不再想这些东西。

就在刚刚,他感觉,自己的文宫天地有点动静。

内视一看,果不其然,原先那片空处,有一截竹尖探出。

随后,文宫天地中,那颗明亮的文曲星闪烁,降下一缕星光到竹尖之上。

竹尖生机旺盛,文气萦绕。

某一个瞬间,竹尖文气浓郁到极致,破土而出,长成寸许的竹笋。

文气化竹,儒生境。

儒生才算入了文气修行的开端。属于文曲星认可,能明眸夜视,召唤诗魂作战。只有入了儒生境,才能参加春闱。

儒生境的标志便是文气化竹,一节便算一斗文气。当文气一旦便算作秀才了。

昔日有麒麟子曹植,得文曲星眷顾,作《白马篇》,一入儒生,便有八斗之才。

不过陈生现在方才一寸文气,算一斗之才。

陈生望着笋尖,只觉得修行还是有些慢了。虽然从修复文宫算起,他只用了数天时间,便已经修入到儒生境界。

较之常人,这个速度已经十分快速了,但是对他来说,还是太慢。

今日城隍庙前出现的鬼祸,更给他敲起了警钟。

先不说春闱将至,清明节气也快要来临。等到那时鬼祸横行,自身还是需要足够的力量才能自保。

而且,现在还有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摆在面前。

他没钱了。

陈生穿越过了不过数天时间,家中的积蓄已经快要花光了。

笔墨纸砚等用具皆占大头。

文人难成!

前身每日帮贫苦人家抄篆经典。但是文宫有损,每日抄不多少。按照蒙生抄篆计价,每日能赚个数十铜子,除去消耗,不愁吃用。

但是自从陈生穿越来之后,这抄篆的工作也辞去了。没了来钱,等于是坐吃山空。

陈生盘算许久,《聊斋志异》已经写完了第一卷。

这本书全是小篇文章,倒是可以卖给书斋,当做俗报的阅读文章。

城里除了潇湘书斋,还有两家小的书舍,如新开的云岚书舍。

据说是因为书舍的东家偏爱志怪文章,只要喜欢的文章,就算是普通的杂文,也愿意花大价钱买下。

店里摆的也多是些俗文民报或普通文章,不卖诸多抄篆经典。进店的也多是东城的寻常人家。

规格比起潇湘书斋算不得大,但恰适合陈生的要求。

陈生明白自己的文章,毕竟受众不同,肯定不能算文气经典去卖。

又恰好云岚书舍的东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