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十几天,探子传回来的消息都是无事,周德清一时摸不着头脑,难道这这两千元军就白死白伤了?还是说官府在筹备更大的行动呢?
周德澄见他连续几天愁眉不展,便小心问道:“大哥近来是有什么担忧吗?”
周德清于是便把心声吐露一番,周德澄听完思考片刻说道:“大哥可能多虑了!元军新败,一时间筹措不出大军来再次围剿,再加上邓氏兄弟也在此地活动有些时日了,我想他们可能也会在近期有所行动。
元军不可能没有耳闻,他们连一县都解决不了,现在十几个县都蠢蠢欲动,官府自然更小心谨慎了。如若不然,他们失去的怕是整个汴梁路。”
周德清听完心里宽慰了不少,实际上他心里也想到了这一层,但他不敢相信元庭会拉垮到这个程度。
他心里想到这可能是古代交通运输和通信水平太差决定的,朝令夕至都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调集、统筹几千数万大军要难太多。
周德清为了防止中牟城像之前那样被渗透,在南北两个城门都增加了人手,城中也有巡逻队日夜交替。
另外,他特意张贴告示告知城中百姓,不得留宿任何人,需要过夜的一律在客栈登记核查。
这是他们现在唯一的据点和根基,实在是马虎不得。
一日城门即将关闭之时,邓息来了。
邓息自然不是来串门祝贺他们夺城成功和击败元军的,周德清把几位统领请过来一起接见邓息。
一番客套之后,周德清笑着问道:“邓兄此番前来该有要事吧?是不是你们都准备好了打算一起发动起义?”
邓息笑着说道:“周兄果然聪明!我们本来打算在你们夺城之后趁整个汴梁路空虚一起行动的,这样一来可以轻松拿下开封以外的所有县城。”
说完他停顿下来喝了口茶。
夏玄机趁机说道:“此计不是很妙吗?元军刚败,就是汴梁路还剩下点儿兵力也没什么用,不可能同时去镇压好几个县的。”
邓息笑着说道:“我当初也是这么想的,后来冷静下来又觉得有问题。”
“什么问题?”夏玄机等人齐声问道。
邓息接着往下说道:“拿下多个县城容易,可是恐怕守不住啊,起初颍州不就是这样吗?快速攻克颍州,短期又拿下周边许多县城,结果不到半年就退守亳州来了。
费那么大劲死那么多人打下来又守不住,敌人反而还加强了戒备,后面想再立足也会很难。
你们想想看,我们趁汴梁空虚一口气拿下几乎境内所有县城会怎么样?元朝一下子丢了一个路府,他们能善罢甘休吗?肯定会调集大军来攻啊,小县城怎么能挡得了大军呢?
虽然他们调集大军筹集粮草会多花点儿时间,但这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最多就是多喘息几个月嘛,最后还是得败。”
说完他端起茶碗痛快地喝了几口。
周德澄问道:“那你们就白白放过这个机会,无动于衷吗?”
周德清笑着说道:“邓兄当然不会无动于衷,他在等汴梁调军呢。”
众人听了都不明所以,只有邓息吃惊地看着他。
周德清看着邓息的眼神知道自己猜对了他的想法,不自觉微笑起来。
邓息佩服地拱了拱手笑着说道:“周兄高见能否当众对述说一番,也好让兄弟我看看是否所见略同啊?”
周德清放下茶碗开口说道:“方才邓兄说的我也认同,官府虽然吃了大亏,但人家最多三五个月就能重新调集上万甚至几万大军,我们这千把人顶得住吗?
那时他们就像拎着铁锤挨个敲钉子,这些县城没一个能抵挡的。那是不是说我们就输定了呢?也未必。
元军之前为什么败的?轻敌。如果我们表现得锋芒太盛,他们谨慎对待,那败得就是我们了。
有第一次轻敌,我们就可以让他们有第二次嘛!”
牛道通等人问道:“怎么让官府轻敌?”
此时,周德澄也已经明白了他们二人的意思,他接过话来替周德清说道:“我们反了一县,元军来了两千,还败了。若是十几个县一起反,那他们至少得筹几万军队才会来平叛。
所以其他县就先不反,目前只反了一个中牟县,先前元军来两千败了,再来最多也就七八千人,到时候我们合几个县兵力与之一战,必然能胜。
这样元军两次加一块儿得损失上万人,日后短期内是难以筹措大军了。那时候我们再一齐起义,后面就会有很长的时间去整合。到时候就算官府再调集大军过来,那我们也发展壮大了,自然不会怕他。”
众人听了恍然大悟,周德清和邓息也都满意地点了点头。
大家知道有了致胜之策都很高兴,个个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过了好一会儿才平息下来。
周德清见大家安静了下来,认真地问邓息道:“这是你的意思还是刘福通将军的意思?”
其他人都把目光投向邓息等他回答。
邓息听见这么一问,顿时面露难色,犹豫了半天才开口说道:“不瞒周兄和众位兄弟,之前刘将军的意思是让我们来联合你们及白莲教部众伺机共同起义。
得知你们夺城并大败元军以后,刘将军已来信催促我们快速行动。
兄弟我现在也是左右为难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