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七巧楼(1 / 1)

唐朝下的蛋 王澄明 1559 字 4天前

七巧楼

张存敬、康怀英、王重师在易州驻扎个三月后,朱温见幽、定二州已然稳固,便命他们回师南下。Www.Pinwenba.Com 吧众将领命,率领大队汴军从易水南回,欲借道定州城下,以威慑王处直。王处直听说后,即令众将各率所部兵士埋伏于外城,以备不测。汴军南去后,定州众将收了伏军,但却没有回营,而是突然前往博陵坊,四面围攻李应之府到了,说是身兼清海节度使的薛王李知柔病重了。王抟建议让崔胤充清海节度使,昭宗也未多想,就答应了。崔胤却认为王抟这是在排斥自己,心中对他就更加嫉恨了,遂遣人请朱温代为保奏。不久,朱温表章送达朝廷,朱温奏道:“崔胤才大功高,不可擅离辅弼之地。王抟与宦官、敕使互相表里,臣担心他们会危害社稷。”

昭宗不敢得罪朱温,只得下诏召回崔胤。崔胤此时已行至湖南,接诏后大喜,当即星夜兼程地回到了长安。崔胤刚一到京,就鼓动昭宗下诏,将朱道弼、景务修分别流放欢州、爱州;王抟先是被罢为工部侍郎,后又被贬为溪州刺史,几天后又被贬为崖州司户。

王、朱、景三人刚刚离京,崔胤又鼓动昭宗下诏:赐三人自尽!王抟死于蓝田驿,朱道弼、景务修则死于灞桥驿。自此之后,崔胤权倾内外,而宦官们表面上对他甚为畏服,但暗地里却更加怀恨了。

崔胤犹不知足,自觉另一位宰相——太保徐彦若比自己官位还高,心中很不是滋味,急欲寻机加害。徐彦若很快就觉察到了,便想寻机离开长安。此时,各藩镇皆为强臣占据,只有广州是薛王李知柔为节度使,徐彦若便以薛王病重为由奏请替代,昭宗答应了他。

徐彦若到广州后不久,李知柔就病逝了。不到一年,徐彦若也病逝了。徐彦若临终,表奏刘隐为清海节度使,此是后话。

徐彦若离开朝廷后,昭宗即以刑部尚书裴贽、礼部侍郎杨涉为宰相。

朱道弼、景务修死后,宦官们人人自危,再加上昭宗心情郁闷,纵酒解愁,稍不如意就打骂左右侍奉太监,更使得太监们个个如履薄冰,日日提心吊胆。左军中尉刘季述、右军中尉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薛齐渥等大为忧心,整日里在一起密谋,刘季述道:“当今主上为人轻佻,喜怒无常,难以侍奉,而且只听任于南司,我等之命早晚难保。不如奉太子为主,尊主上为太上皇”。

王仲先道:“若如此,南司定当不服,该当如何?”

刘季述道:“咱们可以岐州、华州之兵为外援。”

薛齐渥道:“此事若能成,我等性命也就无忧了”。

不久,朱温遣李振来京,名义上是来朝贺,实则是探听虚实。

唐时,大多藩镇均在京城设有藩邸,并委派进奏官,以负责本藩镇与朝廷的一切来往事宜。李振抵达长安后,寓居于宣武藩邸。时为宣武进奏官的程岩对李振道:“昨日,刘中尉听说先生来京,就想让其侄刘希贞来与先生商议大事,不知先生愿意一见吗?”

李振此时正想了解朝廷内情,便答应一见。

次日,刘希贞刚一来到宣武藩邸,程岩即突然对李振说道:“当今主上喜怒难测,内官人人忧恐,左中尉欲行废黜之事,让我等协力以定中外,可行与否,请先生指教。”

刘希贞正要开口,李振摆了摆手,说道:“百岁奴事三岁主,乱国不义,废君不祥,李某不敢再听你等往下说了。李某只是要提醒阁下:主公以百万之师匡辅天子,可谓功高势大,但对朝廷仍是礼奉尊戴,犹恐不及,何况你等?我劝你们还是再多考虑考虑。”

刘希贞闻言,大为失望,怏怏而去。

李振见程岩心中不悦,就借故离开了长安。

李振一走,程岩就忙活开了,整日里奔走于各藩邸之间,意欲协助刘季述举大事。

十一月十二日,昭宗围猎苑中后,刘季述、王仲先等特意大摆宴席,请昭宗饮酒,一直闹腾到半夜,方才散去。昭宗喝得酩酊大醉,被宫女、太监们搀扶着回到了寝宫……

次日,日近正午,众朝臣仍不见天子临朝,崔胤等大臣只好在中书省等待天子,正等得着急,刘季述匆匆来到了中书省,对崔胤道:“崔相公,都快正午了,寝宫门尚还紧闭着,我担心宫中会有变故,我是内臣,可以便宜从事,请相公移步前往,我等一起去察看究竟。”

崔胤也没多想,就随刘季述来到乞巧楼寝宫前。崔胤一见寝宫门口守卫着上千神策军,这才觉察到中了刘季述之计,心中就有种不祥之感。刘季述令军士打开宫门,拉着崔胤进了寝宫。崔胤一入寝宫,不禁惊得脸都白了:只见寝宫内一片血污,几个太监、宫女倒在血污中,天子犹在酣睡,手里还紧握着沾满鲜血的宝剑……

刘季述当即询问昨夜值勤的御前护卫,昨夜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御前护卫便将如何在苑中围猎,如何饮酒回宫等事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然后说道:“回宫不久,我就听见陛下不住地高喊:‘乱臣贼子,朕杀了你!’随后就是几声惨叫。”

刘季述故意问道:“那你为什么不进去护驾?”

御前护卫答道:“近来陛下经常如此,陛下吩咐过,无论发生何事,没有旨意,任何人不得擅入!我等又怎敢抗旨?”

刘季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脸凝重地对崔胤说道:“崔相您看,主上所为如此,怎可治理天下?不如改立太子。废昏立明,自古如此,我等这是为江山社稷着想,决非谋逆!”

崔胤此时已毫无主张,又担心刘季述会不利于自己,哪还敢有丝毫的违抗,只好连声说道:“公公做主,公公做主。”

刘季述暗自冷笑,他先令人起草好百官连名状,接着又陈兵于大殿之上,一切布置好后,这才召集百官上殿。

百官到齐后,刘季述手捧连名状,大声宣读,先是历述昭宗种种昏庸之事,然后又奉请太子监国。宣读完毕,刘季述即请百官在连名状上署名。崔胤及百官不敢违拗,只得相继署名。

随后,刘季述、王仲先即率领着百官直奔寝宫,程岩及十几个藩镇的进奏官一拥而入,将昭宗摇醒。昭宗尚还睁着惺忪的睡眼,程岩等人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责问了起来。昭宗好半天才明白过来,不禁又气又惧,浑身抖个不止,正要开口分辨,突然,一群乱军大声吵嚷着冲进了宣化门,直至思政殿前,见宫人就杀。昭宗一个激冷,竟从御床上掉了下来,爬起身就想逃走,刘季述、王仲先连忙上前拉住,按在了座上。

何皇后闻讯赶到,一见昭宗情势,脸都吓白了,扑通一声就跪在了刘季述、王仲先跟前,声泪俱下地哀求道:“请军容不要惊动大家,有事好商量”。

刘季述扶起何皇后,拿出百官连名状,说道:“陛下已厌倦大宝,中外群情激愤,愿请太子监国,请陛下至东宫颐养。”

昭宗见皇后到来,心中稍安,争辩道:“昨日,朕与你等欢饮,不是挺好的吗?怎么,怎么,一夜之间,……竟到如此地步?”

刘季述故作无奈地答道:“微臣也不愿如此,都是南司百官坚请,我等不敢阻止。请陛下先移驾东宫,等事情稍有安定,再迎圣驾回归大内。”

崔胤张了张嘴想要分辩,刘季述恶狠狠地看了他一眼,他赶忙闭住了嘴。

何皇后道:“宅家信军容的,就依军容所言。”随即就令人将传国玉玺取来,交给了刘季述。宦官们一拥而上,“搀扶”着昭宗与何皇后登上同一御辇,嫔御侍从只有十来人跟在后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