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2
李林甫看见安禄山态度的转变,这才胸有成竹地对安禄山说道:“安将军此次来京,深得皇上欢心,可喜可贺。Www.Pinwenba.Com 吧将军务必好自为之,效命朝廷。皇上虽春秋已高,但宰相不老。”安禄山听了李林甫的话,心中深惧。
此后李林甫每次和安禄山讲话,都能猜透安禄山的真实心思,安禄山心里暗暗惊服。安禄山善于拍马屁,将玄宗哄得服服帖帖,对满朝文武倨傲无礼,任意侮慢朝臣,唯独畏惧李林甫一人。只要李林甫开口说话,虽值盛寒之时,安禄山也不免冷汗淋漓。李林甫问安禄山任何事情,安禄山丝毫不敢隐瞒,将李林甫奉若神明。
用安禄山的话说:我安禄山出生入死,天不怕地不怕,当今天子我也不怕,只是害怕李相公。”对李林甫的忌惮之心可见一斑。这话也道出了当时的局势:
天子忙于享乐,朝政则尽为李林甫把持。鉴于此,后世不少人认为,安禄山后来的谋反,是与继李林甫为相的杨国忠不能像李林甫一样,对他既拉、又打,恩威并用,只知道一味靠强力相逼关系很大。
所以李林甫自认抓住了安禄山的命脉,觉得此人可控,便向唐玄宗道:“知圣上对边关骚扰愁恼不已,臣苦思日想,拙出一计,或可解燃眉之急。”唐玄宗大喜,便命相告。
李林甫说:“边关屡战屡捷,却不能制其根本,其原因恐是不知知病。”他利用李家自认老祖先李耳的话,说的唐玄宗沸腾,他自幼受道家思想,精通道德经,实行的也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任其自行发展。
殊不知,老子所讲的是有一定条件的,若没有安禄山这等人,唐玄宗定然英明一世,他对安禄山屡次反叛不信,一直认为将相不和,尽力撮合,却不想被其反利用,所以安禄山反后,他大怒不已,简直是欺骗了他返璞归真的美好心灵。
李林甫也不卖关子,直接道:“所谓不知知病,便是不知己知彼,若我朝用胡人制胡,以制制之,定可安稳边关,禄山之貌,岂有忠义耳?”好大喜功的唐玄宗认为说的在理,大加赞赏。
后来李林甫又提出,胡人尽管骁勇善战,可也是一群粗莽之人,不可入朝为官,只需让其卖命即可,就这样,他的计谋得到实现,可断截了朝堂与边关守将的联系,使其失去控制,拥兵自重,几年之后,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唐朝内部兵力空虚,而外部兵力占据全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二,从而埋下难以消除的患根。
兵力最多的便是后来成为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占全国总兵力的百分之四十,最要命的是,唐朝内部军营百余年未战,士兵战斗力下降,加上各种负面影响,就成了张巡所在县里的情形,兵,成了痞。
所以安禄山犹如入无人之境,在短短的半个月内,就横扫河北诸县,直攻河南,而这也是他的第一个目标,长安,有临潼关,难矣。
此时安禄山手下已经喊完话,让崔无波投降,崔无波在最后一刻找回自己的灵魂,拒绝投降,也拒绝战斗,可此时不是由他说了算,可怜的孩子,老了还不知道轻重,安禄山气急败坏,老子本想给你个台阶下,还给脸不要,好,待破城之后,屠尽尔等。
叛军大喝一声,随着鼓声杀喊连天,吓的城上将士双腿发软,这简直不是一个档次的战斗,他们就像是弱小的羔羊,此时下面不再是狼群,而是各各凶猛如虎的凶灵,一双双戳热的目光盯的他们心里发毛。
在最后一声令下,叛军依旧如群蚁一般蜂拥而至,城下将士见叛军击上,大多都站不稳脚跟,竟活生生的从上面掉了下来,摔死了大半,荥阳城不攻自破,崔无波等二十几位官将被捕,正如安禄山所说,尽数屠杀殆尽。
留其将武令珣守荥阳,兵锋指向洛阳,途径虎牢关,唐玄宗亲率的大将封常清守卫,此人已经五旬有余,一身悍劲儿早在几十年朝纲里消磨殆尽,成了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头,虎牢关驻扎有万余军队,粮草充足,在他的强力整治下,才拧成一股。
可常年未战,他心里也没底。只得强行在洛阳附近招募士兵,但大多都是佣人或商贩,散不成军,他也是有心无力,当知安禄山即将兵临关下时,他仰天长叹:“真要亡我大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