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58式(T-34-85)中型坦克(1 / 1)

58式中型坦克即苏联T-34-85中型坦克(中国6军称其为58式)。新中国成立后,从苏联进口了大批T-34-85中型坦克装备解放军装甲部队。解放军装备的T-34-85坦克经过修改,如增加一个指挥塔,两个指挥塔之间有V型防窝弹装甲板,增加高射机枪枪座和炮塔携行架,以及改进电台等技术措施。

T-34/85(58式)于1943年12月15日开始投产,是T-34系列中产量最大者,苏联一直持续生产到五十年代,直到T-54被正式采用为止,但仍有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持续服役。

该车型与Is系列坦克一共构成了对抗德军的主力。战后它也参加了朝鲜战争,美国1954年的调查表明朝鲜战争期间有119起坦克对坦克的战斗,1o4起是6军坦克部队参加,15起是6战队坦克参加。

中国曾经仿制了少量T-34/85,被称为58式坦克。不过随着59式坦克的服役,很快被取代。

概述

二战期间,苏联为应对出现在战场上的德国新式坦克——虎和黑豹,在T-34/76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新型坦克。作为战争后期苏联的主力坦克型号,在火力和装甲方面过T-34/76,同黑豹相比,火力和装甲虽不及,但性能可靠、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全重低于豹式,整体作战能力压倒了德国坦克,达到了T-34系列的完美境界。T-34/85总产量(包括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许可生产的)过35ooo辆。二战后,出口多国,广泛介入世界各地的战争与冲突。1954年中国决定仿制生产T-34-85坦克,并计划1958年投产,并将其命名为58式中型坦克。中国版的T-34-85和苏联原版的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集中在炮塔和行走部分。

改进历史

1943年5月,gko(苏联国防委员会)布了研制坦克及自行火炮用85mm火炮的命令。7月中已经有一辆样车完成工厂测试。8月初,全国性测试,参选的s-31,d-5其实都没有通过,苏联红军因为d-5问题最少,快改进潜力最大,选中了它,作为su-85,Is的火炮。1943年12月又一轮测试,三种85mm火炮参加,分别是中央火炮设计局的s-53(炮塔座圈142omm),s-5o(16oomm)和第92工厂提供的LB-85(16oomm)。其实都没有通过测试,但s-53最有潜力被选中。1944年1月,军方认可了s-53火炮,但是s-53仍需要改进。在测试并修正了s-53制退系统的重大问题,以及持续改良,最终改型以Zis-s-53的名称于1944年1o月28日批量生产。这种s-53火炮的替代品可能实际于1944年夏季在183厂投入生产。在1944-45年间,总共生产了11,518门s-53火炮和14,265门Zis-s-53火炮,其中一部分ZIs-s-53被安装在T-44上。biqubao.com

原计划将s-53火炮安装在标准的T-34六角炮塔(座圈直径142omm)中。然而炮塔太拥挤了,两个乘员无法有效操作武器。显然需要一种新炮塔。112厂,183厂各自设计一种炮塔。这些设计都基于,但不是抄袭T-43的炮塔。第一个准备好炮塔的是112厂,但安装在这种炮塔的火炮俯仰角不能满足要求,要继续修改设计。在此期间决定装备d-5T作为暂时解决办法。虽然计划到1943年年底为止,生产1oo个炮塔,但事实上,新炮塔直到1944年1月才量产。112厂的炮塔经过修改,2月开始安装s-53。s-53可以没有任何问题地安装在183厂的炮塔上,于3月开始生产。174厂6月投入生产。

生产

T-34/85在苏联批量生产的时间是1944~1946年,随后被T-54取代。在获得了T-34/85生产许可后,捷克斯洛伐克在1952~1958年间生产了3185辆,波兰在1953~1955年间生产了198o辆。

改进

T-34/85投产后,改进工作也在持续进行。在T-34/1oo之前,还有一个试验型号,183厂研的T-34/85m。

车体正面装甲厚度达到75mm,驾驶员舱盖厚度达到9omm,从外观上看,与T-34/85最大的区别在于车体后部结构,排气管所在位置类似于BT系列坦克。T-34/85m只生产了几辆试验原型,便没有了后文。

战后,5o年代末,苏联对T-34/85进行了一次现代化改造,改型一般被称为T-34/85196o年型。为改善夜间行驶条件,安装了一部Fg-1oo红外装置(头灯被移至车体右侧)。电台更换为1oRT-26e。动机舱安装了两部VTI-3空气滤清器,动机加温装置(便于冬季启动动机),更大功率的电机。最重要的是换装了V-2-34m型动机。

6o年代末,T-34/85又进行了一次改进,所有观察设备加装红外装置,电台更换为R-123型,加装潜渡设备,使用了T-54的动机、负重轮,被称为T-34/851969年型。[2]?

型号识别

对T-34/85的区分,有按照火炮的不同,将112厂44年初生产,装备d-5T的称为1943年型,后来各厂大量生产,装备Zis-s-53的称为1944年型。所谓43,44,45年型只不过是事后的一种描述,用工厂+aBcd类炮塔+炮+年份基本可以区分95%的T-34/85。

参战历史

二战

T-34/85于1944年3~4月间的乌曼—博托沙尼战役次投入使用,6月起的白俄罗斯战役开始大量使用。该车的最有名战斗当数奥格莱德伏击战。据sTeVenZaLoga的&1t;T-34-85>一书,当时有数辆T-34参与消灭虎王的行动.俄国的《TheRoya1opponent》一文也表明当时奥斯金的指挥官也用坦克在场监督,很明显参战了而且雷盖特并未在此战中身亡而是被撤职。而且被缴获的虎王会出现和重坦克营命名规则不同的5o2号编号,令人怀疑是苏联为了鼓舞士气而涂改了编号俄国人说德军重坦营没有oo2编号,实际上5o1营的营部三辆确是oo1-oo3。三辆虎王的编号是5o2,234,1o2。后来查考现尽管T-34是从虎王的侧面伏击,5o2的右侧面并无弹孔,1o2则留下照片明显的是陷进了泥里,也就是极可能这两辆都是因故障和陷入泥不能行动被放弃。随后各场战役都十分活跃。

二战后

朝鲜战争(195o-1953年,朝鲜,中国)

苏伊士运河危机(1956年,埃及)

匈牙利起义(1956年,苏联,叛军)

越南战争(1957至75年,北越)

猪湾事件(1961年,古巴军队)

六日战争(1967年,埃及,叙利亚)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1974年,塞浦路斯希族)

安哥拉内战(1975-2oo2年,政府军队)

阿富汗内战(1978-1992年,政府军队,圣战者)

中越战争(1979年,越南,中国,其中中方T-34没有参加战斗,只担任了警戒任务)

黎巴嫩战争(1982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克罗地亚战争(1991-1995年,克罗地亚,南斯拉夫)

波斯尼亚战争(1992-1995年,波斯尼亚塞族人)

主要数据

车体长度/宽度/高度6.1om/3.oom/2.72m

重量32吨

乘员数5人

动机

V-2-34/V-2-34m型5oo马力

最高行进度公路55km/h,越野3okm/h

最大行程公路4ookm,越野249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27o

燃料载量

545升27o升附加油箱

最大爬坡仰角3o°

不可控侧翻角25°

涉水深度

1.3m

越障高度

o.73m

越壕宽度

2.5m

主要武器

85mm火炮,d-5T,倍径51.5/ZIs-s-53,倍径54.6,

备弹

56/6o,火炮俯仰角-5°~22°

辅助武器

2x7.62mmdTm机枪,备弹19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