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鸣大放(二)
“父王明鉴,自古以来民心最嬗变,此无他,跟风耳,若是任由一帮无聊文人瞎折腾,则事必颓矣,故,断不能容得田秉义一干无行之辈胡乱混淆是非,此一条倒是不难,有父王在,请些文章高手不过寻常事罢了,然,在孩儿看来,要想驳倒对方,却也非易事,最可能之结果便是一场激烈之论争,至于各省官场那头么,八叔显然要占些优势,可也未见得便能压倒我方,综合两方面来看,还是势均力敌之势也,若如此,《京都条约》能否过得朝议一关,尚在未定之天,须得另寻它策,方可确保无虞。”
三爷有问,弘晴自是不敢怠慢了去,飞快地组织了下语言,将局势的演变趋势详细地分析了一番。
“嗯,理倒是这么个理儿,辩争一烈,朝局必乱,此断非皇阿玛所乐见之局面也,如此一来,皇阿玛还真有可能将《京都条约》一事压后处置,晴儿既是能想透个中关窍,想来必是有了应对之道,且就说将出来好了,阿玛听着呢。”
三爷皱着眉头想了想,也觉得弘晴的分析并无差错,真要是激烈对抗下去,己方虽不见得会输,可要想赢也难,到了末了,老爷子那头十有***会玩出平衡的手段,将此事无限期搁置下去,而这,对于弘晴来说,不是输也是输了的,没旁的,不能从《京都条约》里整出银子来,工部的诸般启动计划也就没了施展的可能,如此一来,四爷、八爷一伙势必将会落井下石,硬逼着弘晴离开工部,很显然,这等结果可不是三爷所乐见的,只是说到对策么,三爷却是抓瞎了,没奈何,也只能是再次将问题丢给了弘晴。
“父王明鉴,孩儿倒是有一策可应对此局,说来也简单,不就是辩争么,那便争出个高下也无不妥,只消短时间内见分晓,此事也就该定盘了,孩儿想出了一物,或可为礼部新添一利器,此事物曰:报纸!”
来自信息爆炸的后世,弘晴自不会不懂报纸的威力有多巨大,这玩意儿简直就是洗脑的不二工具,用之于宣传,绝对无可匹敌,尽管这时代识文断字的人还只占人口中的少数,可就是这么些精英人物却主导了整个大清的舆论导向,若是能以报纸对这么些精英加以洗脑,于上层机构的统治来说,那绝对是好事一桩来着,弘晴早就想着将报纸搬上大清的舞台,只是一直未得其便罢了,而今,机会终于出来了,弘晴自是不想放过。
“报纸?此又是何物来着?”
一听这么个名词新颖得很,三爷不由地便是一愣,狐疑地看了看弘晴,眉头微皱地便追问了一句道。
“回父王的话,所谓的报纸其实就是邸报的变种罢了,所不同的是邸报乃是供官员们看的,而报纸面对的则是天下大众,但凡朝堂消息又或是花边新闻、笑料等皆可刊登其上,既可以之教育民众,又可兼顾娱乐,甚或还能利于商家,实属一举多得之好事也。”
这一见三爷满脸的迷茫之色,弘晴自是不敢多有耽搁,赶忙将报纸的功用详细地解说了一番。
“哦?这事物当真有这般神奇?”
弘晴说得倒是慷慨激昂,可三爷却依旧茫然得很,没旁的,见识所限耳——邸报,三爷倒是懂,平日里也没少看,可要说重视么,却也不见得,概因三爷身处中枢,消息本就灵通得很,自是无须从邸报里去了解朝堂之动态,这会儿听得弘晴将报纸的功能吹嘘得如此美妙,三爷自是不怎么相信。
“回父王的话,确是如此,您若是不信,待得报纸一出来,便可知端倪,这么说罢,这报纸可一份多张,,程整出,阿玛看过再议好了。”
这一见陈老夫子极力赞同弘晴的提议,三爷的心思自不免又起了变化,可也没到打算即刻行动的地步,皱着眉头想了片刻之后,还是决定先看看再说。
“是,孩儿遵命。”
没能当场说服三爷,弘晴自不免微微有些失落,可也不是很在意,没旁的,事情一旦逼到了头上,三爷就算是再不乐意,那也得行动起来了的,正因为此,弘晴并未再多进言,仅仅只是躬身应了诺,便不再就此事多加啰唣,一场紧急议事也就此算是告了个终了……
康熙五十一年六月初五,寄居广济寺的山西举子杨光年、四川举子田秉义等十数人就《京都条约》一事著文多篇,猛烈抨击此条约待东瀛过苛,有违仁恕之道,索要战争赔偿更是利字当头,于圣人理念相悖,实属强盗之行径,主张废除此条约,以宽仁待人云云,因着杨、田二人皆是名士,文章一经写出,京师文坛立马起了轰动,再加上有心人的推波助澜,几乎是一日之内,便已在京师各处哄传了开去,京师百姓无不为之热议连连。康熙五十一年六月初六,京师名士杨文言、周昌言等数十文坛好手纷纷著文反驳杨光年等人的文章,提出了君子之仁与妇人之仁的区别,主张内外有别,更举出了明朝中叶倭寇乱华夏之事,以明证倭人生性残暴不仁,不值得教化,唯有强权以平之。这么些文章一出,同样很快便传遍了整个京师,引得京师百姓无不为之瞩目,争论之风顿时大起了,无论茶馆还是酒肆,到处都在热议着双方的大辩论,各种小道消息不胫而走,京师上下哄乱一片。康熙五十一年六月初九,左都御史纳兰揆叙上本,明章拜发,明确反对《京都条约》,以索要战争赔款为不仁,驻军京都为不义,又以海外驻军徒费米粮等诸般名义,弹劾主持草拟此条约的老十三与弘晴,此本一上,朝野为之哗然,不旋踵,山西巡抚希福、安徽巡抚孙长鸿等诸多地方大员的本章也已到京,所奏尽皆反对《京都条约》;康熙五十一年六月十一日,河南巡抚荣柱、北河总督陈启栋、福建巡抚孟光祖等地方大员的奏本也送到了京师,对《京都条约》则是持强烈赞成之意见;至此,两方面的诸多官员纷纷摆明了立场,朝局风云顿时便诡异了起来,好一派“风雨欲来烟满楼”之紧张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