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族退兵的消息很快通过斥候传到了三国国君那里。
秦国,秦都,金銮殿上,秦皇端坐在皇位上,一脸的不悦。
“圣上,血族退兵您应该高兴才是,有了他们在前面当屏障,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充实国力。”李思往左横跨一步,对秦皇上奏道。
“李思,你觉得这样好吗?朕的面子都丢尽了!想我大秦先祖东征西讨,何时怕过血族?就因为血族的百万大军,我们就把陕州给割了!那要是某一天血族举全国之兵伐之,你是不是要朕把秦国拱手相送呢?”秦皇一把将放在身旁的玉简砸向李思。
李思不敢躲,硬着头皮挨了一下。他还想最好能流点血,这样自己接下来的话就有效了。
摸了摸额头,仅是鼓起一个包,李思略有失望。
“李思,你是不是还想流点血,然后唱出苦情戏啊?”秦皇似笑非笑的问道。
“回禀圣上,圣上慧眼独具,臣不敢。只是臣觉得目前发生的事就如臣头上鼓起的包。”
“哦?你到是说说看,朕很感兴趣。”秦皇把身子往后一靠,想听听李思有何高见。
“圣上,臣额头上的包便是如今欢喜雀跃,自立为王的新州。想要立刻把新州吞并,就好比臣想一下子把额头上的包消掉一样,不太现实。想要让额头上的包快点消下去,需要涂抹膏药或是服下丹药,这样臣额头上的包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消下去。”
“李思,你的意思是,朕想要拿下新州,不能心急,先从陕州下手或者派人前去渗透。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血族不再进攻人族,新州必将被朕拿下!”
“圣上英明,臣就是这个意思。陕州是我大秦的国土,千百年来生活着大秦的子民。他们虽有怨言,但骨子里流淌的血还是我大秦的血。想要让他们更换门庭那是做不到的。但为了以防万一,我们要立即着手去办这件事。
毕竟老一辈是这么想的,但年轻一辈的思想就不好控制,不可捉摸了。时间一长,臣担心夜长梦多,对我们会越来越不利。”
“这件事朕交给你去办。办得好,朕有赏。办不好,朕重罚!”
“臣遵旨。”李思拱手行礼,退回到文臣队伍中。
“之前你们说国家繁荣昌盛,需要大兴文治,以显太平盛世和朕的美德。可是现在,朕觉得文治之事可以缓一缓,大力发展军事才是重中之重。不管是北边的大齐还是东边的夏和楚,想要吞并他们,需要的是武力,需要的是我们大秦中能出现诸多强者。
传朕旨意,在秦都外城修建贤武殿,但凡实力达到玄符师境界的符师皆可成为贤武殿的武士。一年后朕会亲自前往贤武殿,从中选出贤王和武王,他们将代表大秦征伐世间一切敌。”
大夏皇朝,夏都,还是那座人气爆棚的茶楼。
这回夏皇和老者不再下棋,而是一人一支笔,一人一张桌,专心致志的绘制心中的美景。
“老师,您看我画的这幅一统河山图怎么样?”夏皇放下笔,满意的说道。
“气势壮阔,笔下有神。若不是圣上朝思暮想,绝不可能画出这么有意境的画。”老者没有溜须拍马,而是就画论画。
“老师,您画的是什么?”夏皇朝老者那边走去,低头一看。
“呵呵,圣上,老夫的拙作如何?”老者捋须笑问道。
“老师,您的这一副《傲雪寒梅图》堪称佳作啊!您看这梅花,形态各异,但在整体衔接上却又相得益彰,使得整株梅树充满了寂寞之美。”
“圣上,自从您坐上皇位后,就如这珠梅花树。而这朵朵梅花就是您统御下的文武百官。您的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而土壤代表的是您治下的万名。
没有土壤梅花树不活,没有万民您帝位不保。之前我们在对徽州的事上有些鲁莽,失去了部分民心。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可能要迎来一场暴风雪。
老师画的这幅《傲雪寒梅图》是送给圣上您的。希望您能经得起考验,度过这场严寒。”
“老师,朕明白了。请您放心,朕一定会力挽狂澜,把失去的民心收回来,把丢失的土地夺回来!”
大楚皇朝,楚都皇宫御书房内,楚皇一脸怒气的盯着庆辉。
“万岁息怒,臣也没想到那刘昊竟能以五十万大军对抗血族的百万大军。”庆辉跪在地上,战战兢兢。此时的他联想到了楚萧,想到了他临走前对自己露出的那个眼神。
“庆辉你在想什么?”楚皇沉声问道。
“回禀万岁,臣在想我们能否招募陈夜为我大楚所用。楚留情是万岁的儿子,虽然长期不在您身边,但对您的感情是毋庸置疑的。臣想只要万岁修书一封,楚留情必定会想发设法完成万岁的交代。
血浓于水,即便之前因为国策放弃了他,但身为皇子,他应该能明白万岁的苦衷。
陈夜的资料臣详细研究过,他对大夏有着深深的不满,对其父担当的职位颇有怨言。如果我们能对他们父子委以重任。想来他们是不会拒绝的。因为,现在的他们不再是大夏子民,而是新州的游民。”
庆辉的话让楚皇双目为之一亮。他在思索片刻后说道:“庆辉,这件事朕交给你去办,你务必要把它办好。如果办不好,你就不要回了,永远的留在新州吧!”
楚皇的话不可谓不狠。他话中的意思很明确,这件事由庆辉主导,他必须要去新州。人若带不回,他所奋斗的一切都将收归朝廷。
“臣遵旨。”庆辉心中恨呐!伴君如伴虎,对楚皇来说哪有什么心腹之臣,有利用价值的即为心腹之臣,没利用价值的那就是罪臣。
“楚萧,我现在能体会到你当时的心情了。也许我的处境比你好些,但心中的无奈,自嘲,恨意应该是一样的吧!”
无巧不成书。
新玄天大陆历,一千零二十二年一月一日。
三国使臣同时从皇都出发,向新州州城庐州城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