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易走上前,一边帮大师姐把铺板一块块拆下来,收起来放到一边。
一边跟大师姐闲聊。
“师父还没起来吧?”
“没呢。三更天,米铺刘宏媳妇难产,我爹去了一趟,刚回来没多久。”
还能看产科?
小地方,大夫几乎都是全能。
“病人没事了吧?”
“没大事了。生了个男孩,大人小孩都保住了。对了,我爹交代了,今后你跟我学。”
“你?”
刘知易深深怀疑,本来就拜了个乡下土郎中,竟然还不是亲自授课,找一个十三,顶多十四的女弟子代课,这能教好吗?
“怎么,我教不了你?”
少女从刘知易话中听出了不信任,双手叉腰,眼睛圆瞪。
别瞪那么大,知道你眼睛大。
刘知易笑道:“能教,能教。”
医生和老师一般都不能得罪,更何况医生加老师呢。
但他对这少女真的没信心。
“好了。你去烧水吧,给师姐泡茶。”
刘知易没二话,手脚麻利的去了。
“去给我爹把尿壶倒了。”
“好嘞。”
“把院子扫了。”
“行。”
“把饭做了。”
“不会啊。街上的包子吃吗?”
“是肉的不?”
“是。”
“那倒也行。”
“师姐你的肉包。”
“把,把——”
“师姐还有啥活?”
“你别急啊,让我想想。”
“不然你先教我,边教边想。”
半早上时间已经过去了,刘知易不在乎干活,这时代学徒都这样,只要能学到东西就行。
“那好。你跟我认药吧。”
刘知易跟大师姐来到药柜旁,上百种药材,这都要一一学会辨认,是医生的基本功。难怪普通大学学四年,医科要学五年,要记住的知识点太多了。
挨个拉出药盒。
“这个是三七,止血的,你尝尝。”
“有点苦。”
“你再尝尝。”
“还有点甜。”
“记住这个味道。”
又拿出一盒药:“这个是黄芪,利尿的。你先闻闻。”
“再尝尝。”
一味药接一味药的辨识,都是闻、尝。
“这个是砒霜。这个不能尝。杀虫的。”
“再试试这个。”
“这个我知道,枸杞,补肾的。”
师姐哼道:“还懂这个。”
刘知易尴尬道:“我爹经常吃。”
师姐哦了一声,又介绍其他:“这个是藿香,你闻闻。”
……
半早上,学了五六十种药材,一开始刘知易还满心欢喜,心想师姐年纪虽小,教学倒是认真,加上自己勤奋好学,应该能弥补老师经验不足的缺陷。可当学过二十种药材后,他就有些头痛了。记不住这么多,前面尝过的味道,印象已经不深,尝药的舌头开始发麻。
“师姐。快到中午了,师父还不起来?”
“哎呀。人家教的正兴起,你怎么这样。我爹要起来就起来了吗,你学你的。”
一个好为人师的小先生。
刘知易摇了摇头:“师姐。你饿不饿,早上就吃了点包子,想不想吃点其他的?南街有家烧鸡不错,想不想吃。”
师姐咽了口唾沫:“没吃过。”
刘知易意会:“我给你买去。”
麻溜的逃出了药铺。
走在路上,回忆一早上尝过的药材,感觉至少能记住十几种,觉得自己很有天赋,只要能分辨出一百多种常用药材,就能过关。他十几天足够学会了。
对自己的学习很满意,不但学习效果好,还能自己掌握学习节奏,感觉跟这个好说话的师姐学,也不是坏事。
买了三只烧鸡,其中有师父一只,可一整天都没见到师父,离开药铺之前,师父都在睡觉。
刘知易离开后,师父才起床,吃着热好的烧鸡,就着烧酒,旁边女儿心不在焉的伺候着。
“怎么样?”
方先生问道。
“啊?什么?”
女儿没听清楚。
“你师弟学医如何?”
“挺好。爹,你看这块料子咋样?”
女儿更关心你几匹绸布,扯出一张素色的。
方先生点点头:“不错。”
女儿笑道:“拿这块料子,给你做件袍子吧。你的布袍太旧了。”
方先生摇摇头:“我的袍子还好,又没破。”
是没破,可已经洗的发灰,没有一点色泽。
“那这块料子怎么样?”
这是一块红绸,女儿带着期待的眼神问着。
方先生神色微动,犹豫了一下,还是摇了摇头:“都收起来吧。回头送去布庄折现。”
女儿撅起嘴哦了一声,对这些绸布完全没兴趣了。
这几块绸布是刘知易的拜师礼。
“爹。你刚才是问师弟吗?”
女儿问道。
方先生嗯了一声。
“还成。就是有点笨。认不清药。”
“嗯。或许是不擅辨药,明日教他背丹方。”
第二天上课,刘知易的课本变了,变成了背丹方。一本厚厚的,发黄的手抄医书,名字叫做《百世名方》,师姐说是师父年轻时候从一个名医那里求来的,其中有一千多个药方。
想当医生,自然要学会开药方,这也是基本功。刘知易立刻来了精神,马上斗志昂扬的背起来。主要都是针对寻常疾病的药方,比如体虚,气虚,比如头疼、中暑之类的疾病。药方里的药材也寻常,离不开药铺里的一百多味草药。
一本丹方,光是粗读一遍,就用了三天,回头发现前面背的又忘记了,好容易记得的,发现记错了几味药。
不到十天时间,刘知易从一开始的兴致勃勃,自信满满,变成了头大如斗,毫无头绪,被高考的恐惧支配的熟悉感觉又回来了,不一样的是,高考是在父母的逼迫下,而这一次,他完全是自找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