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收获(1 / 1)

北宋官家 月麒麟 2146 字 29天前

在宫女的服侍下穿戴整齐,很快便有人端过来了早膳。

赵祯一边吃一边对着刘从愿问道。

“大娘娘可遣人来问过?今日早朝怎么样?”

用一句后世的话来说,赵祯今天翘班了!

按照惯例,今日应该是上朝的日子。

但是昨天的事情之后,丁谓不得不灰头土脸的,把已经拟好的制书拿回去重拟。

这会这老东西,肯定还憋着火呢。

保不齐今天上朝,就得从早晨开到正午。

赵祯可没兴趣跟他再玩这种虚与委蛇的戏码。

之前丁谓之所以能够得逞,让赵祯跟着他的安排,只是因为他这段时间的精力都放在思考以后上,没有注意到对方暗藏的恶意。

但如今他既然知道了,自然不会送上门去给自己找罪受。

说到底,这是封建王朝。

他这个皇帝只是没亲政而已,又不是汉献帝那种傀儡。

就算是现在手里没有实权,也不是一个臣子想欺负就能欺负的了的。

“回官家,清晨太后娘娘遣人来叫了,但是您不肯起,娘娘便让人传命,说您身体不适,免朝了!”

刘从愿站在一旁,低头禀报道。

“不过,百官散了之后,丁相公亲自进了一趟宫,不知和太后娘娘说了些什么,但据说出宫的时候,面色不愉。”

话音落下,赵祯忽然抬头,颇有深意的看了刘从愿一眼,让后者心中略微有些发麻。

不过,也只是片刻,赵祯便重新低下头,随口吩咐道。

“去打探一下,丁相公为何进宫!”

看着刘从愿离去的身影,赵祯心中有些感叹。

都说这宫里向来是见风使舵,但他没想到的是,这句话有一天会用在他这个官家身上。

作为刘娥派来的人,素日里刘从愿态度虽然谦和,但是,赵祯始终能够感觉到,他并不算是那么尽心。

这一点,从之前让他出宫那件事上便可看出来。

这么一桩小事,刘从愿都要先禀告太后,获得准许之后再去办。

可见在他的心里,刘娥才是真正的主子。

但是,如今他的态度,明显发生了一些变化。

赵祯猜测,可能是因为昨天晚上,刘从愿在殿外守着,见到了刘娥对自己郑重以待的神色。

于是,他也意识到自己现在跟着的,不仅仅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小皇帝,而且还是太后也会平等对话的人物。

心中的敬畏心起了,自然举手投足之间更加恭敬,办事也更加麻利了……

填饱了腹中的饥饿,赵祯有一口没一口的喝着碗里的白粥,思绪又回到昨晚的谈话上。

对于赵祯来说,这次谈话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诚然,单纯论政治能力,赵祯肯定是比不上刘娥的。

事实上,就目前而言,他也并不打算直接干预政事。

赵祯非常清楚,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赵宋的弊端很多,改革是必须的。

但是,任何一项政策的推行,都必须建立在有对实际状况清晰的把握的情况下。

可问题也恰恰就在于此。

赵祯现在需要的,是对朝政,对整个大宋的深入了解。

但是,刘娥对他的培养,却是按照一个传统封建帝王的培养模式。

现如今占据他大部分时间,也是他主要的学习途径,是日常的经筵讲读,其内容都是一些经史子集,最多再加上一些儒臣讲授的治国道理,涉及实务的内容寥寥无几。

这些倒不能说是完全无用,但是显然不符合赵祯的需求。

要知道,刘娥对他的管束甚严,一天十二个时辰,每个时间段都有具体的安排。

什么时候上朝,什么时候读书,什么时候用膳,什么时候安寝,小到衣物饮食,大到课业表现,刘娥都会过问。

这种规矩的一板一眼的生活,基本上没有任何的自由度。

更不要提,以如今这种文书批答的方式,赵祯能够接触到的实际政务少之又少。

虽然早朝能够见到一些大臣,但是,也不过走个过场而已,除了认清楚人,其他什么都做不到。

赵祯很清楚自己如今的能力,所以他并不想和刘娥对抗,也不打算纸上谈兵的去干涉政务的处理。

但是,至少不能完全变成泥塑木雕,每一件事,每一分钟都是被人安排好的。

他需要一定的自由度,需要被真正当做一个官家来看待,而不是让人去召见一个照顾过他的乳母,都要被拦下来,被斥责任性的不懂事孩子。

要做到这一点,那么他就需要表现出足够的政治能力。

只有这样,让刘娥相信,他已经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才能逐渐让他参与到政事当中来,慢慢的熟悉如何控制一个国家。

但这并不容易,因为他既需要展露自己的能力,同时,他又不能让刘娥感受到,自己的这种能力,会威胁到她的权力。

尤其是在两者意见有所分歧的状况下,想要拿捏好这个分寸,可谓是困难之极。

不过,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虽然谈话过程当中刘娥的确表现出了这种疑虑,但是,赵祯回顾了一下自己的应对,应该还算是不错的。

至少从结果来看,他预想的目标是达到了。

说白了,昨天的那场谈话,虽然是因为丁谓的挑衅,让赵祯临时决定要拿贬黜寇准的制书来做文章。

但是,要对刘娥展示出自己的态度和政治能力,却是赵祯早就确定好的策略。

昨天的谈话,刘娥在试探他。

但是反过来说,他其实也在试探刘娥,试探她对自己这个小皇帝到底是什么态度。

后世的传言当中,大多认为刘娥存着效仿武后的心思,所以对历史上的赵祯防备甚严。

但是经过昨天的试探之后,赵祯可以大致判断,至少现在,刘娥还没有这样的野心。

目前来看,她虽然对自己有所防备,但也是在尽力栽培,希望他日后能够顺利安稳的接过大权的。

所以,有限度的展示自己的政治能力,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是在刘娥的容忍范围之内。

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被鼓励的。

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还是那句话,必须要时刻把握分寸。

仔细的梳理了昨天的一切之后,赵祯勉强总结出了一点经验。

那就是,在大的政治观念上,他可以和刘娥有所分歧,但是,暂时不宜在具体的事务上和刘娥意见相悖。

涉及重大事务时,尽量不要提出具体的建议,如果真的需要提的话,那么尽量在私下以委婉的方式提出。

在此基础之上,赵祯只要不直接干涉朝堂,那么小范围内的一些事情,刘娥可以有限度的允许他自行做主。

今天的早朝,就是明证。

换了往常时候,赵祯若是赖床,刘娥必定会命人把他强行拉起来撵去上朝,但是这次却没有。

一方面是因为赵祯昨晚确实睡得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刘娥在看到赵祯昨天的表现之后,对赵祯的心智成熟程度有了一定认可,所以开始放宽了对他的管束。

事实上,这才是他昨天最大的收获。

关系的建立和改变,本就是在一次次相互试探当中逐渐确立的。

虽然冒了一些风险,但是对赵祯来说,他不仅摸索出了至少是未来一段时间行事需要把握的原则,更从刘娥的手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

有这两者打底,他接下来才能慢慢的去了解大宋,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

刘从愿的动作很快,没过多久,就匆匆而回。

不过,他带来的消息,却着实是让赵祯有些意外……

“你说,大娘娘要赦免寇准?”

赵祯看着面前的刘从愿,眼神中闪过一丝讶然。

闻言,刘从愿思索了一下,道。

“回官家,倒是也不能说是赦免,太后娘娘的意思是,寇准毕竟曾是宰执,虽有过错,但当年之事,早已时过境迁。”

“且先皇晚年病时,曾多次念起和寇准的情分,为了全先皇之愿,可命寇准以太子太傅之职特令致仕。”

这话说完,赵祯反而皱了皱眉,问道。

“特令致仕?”

致仕这个词他听说过,就是官员的退休制度,但是特令致仕,又是个什么说法?

于是,刘从愿解释道。

“回官家,依朝廷典制,文官满七十岁方许致仕,寇准今年刚满六十一岁,并不符合致仕之例。”

“故而,太后娘娘说,念在他多年操劳的份上,便让他带职归乡,留半俸以颐养天年,也算彰显朝廷浩荡恩德!”

这样吗……

赵祯摸着下巴,陷入一阵思索当中。

按照他记忆当中来看,宋代的致仕制度还没有明清时期那么完善。

这一时期的官员,致仕就是干干脆脆的罢去一切官职特权,回归到平民百姓的身份。

虽然不少官员致仕仍然享受待遇,但那一般都需要另有恩旨,并非致仕制度本身的待遇。

不出意外的话,宋朝带官致仕的习惯,应该是在以后几十年里才慢慢出现的。

但是,如今看刘娥的这个意思,应该是打算现在就打破此前的惯例了。

实话说一句,寇准到底致不致仕,对于赵祯来说,并没有什么可在意的。

因为按照他的记忆来看,这位寇相公,活不过明年,就要撒手人寰了。

退一步说,就算是他活着,如今刘娥秉政,他也绝没有任何复起的可能。

所以,真正让赵祯在意的是,刘娥为什么要单独为了寇准,而打破之前的惯例?

最容易想到的一种可能,就是收买人心。

毕竟,如今寇准已经完全无法威胁到刘娥的地位,而他毕竟是朝廷老臣,当初的那件事,又没有实证,朝中同情寇准的人,还是有不少的。

这种时候,刘娥让寇准以太子太傅的职位引年致仕,回乡恩养,无疑能够显示出她不计前嫌的气量。

与此同时,引年致仕毕竟也是致仕,如此一来,寇准便算是彻底退出了官场,最后一丝可能复起的威胁也被打消掉。

顺带着,还给昨天的闹剧画上了一个句号。

毕竟,致仕意味着离开官场,既然不在官场了,那么丁谓就不可能再揪着不放,一次次的贬黜寇准了。

不得不说,刘娥的政治手腕是有的,不过……

赵祯眨了眨眼睛,他没记错的话,自己这位大娘娘对于寇准说不上有丁谓那么愤恨,但是也绝对没有什么好感。

这种处置方式,的确能收获一些赞誉,收拢人心,但是,也让寇准真正脱离了漩涡,而且,还得到了优渥的恩养条件。

以如今刘娥的身份,她想要收拢人心,可用的手段有很多,却偏偏选了这种方式。

难不成,是昨天自己那番关于私德公权的劝说,她真的听进去了?

轻轻摇了摇头,赵祯对此倒是没有多想,不管他猜的是对是错,但是想来,丁谓现在的心情,应该不怎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