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赚钱
这五十间商铺不到一个时辰就被抢购一空,后面赶来的人一个个摇头叹息。还没大家缓过神来,就听说前面买到房子的人要卖掉,不过价格也已经涨到了四十金。就在大家还犹豫买不买的时候,商铺又涨到了四十五金。
七月末的这些日子,长安城内的商人都在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商业区的商铺到底能涨到什么地步。万一买了以后亏本怎么办?买了店铺以后生意不好怎么办。不过毕竟这里有五千多商人,四百间店铺明显不够用。卖到店铺的要么就是准备开业,要么就是死活不放手。因为前几天四十金卖掉的人这些日子悔的肠子都青了。
红袖就是其中一个,当初汉王告诉他用积蓄买下店铺,等涨价以后再卖。汉王的意思是五十金以内都没问题。可红袖的兄长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来云泽以前都没见过金子是什么样子。当他拿着红袖积攒的二百金去买店铺的时候,心里那叫一个忐忑!头一天晚上跟老婆、父亲、母亲四个人围着金子研究了一个晚上。母亲大人找出家里最好的一件衣服,把一块块金元擦的曾明瓦亮。如果不是红袖开始的时候一再交代一定要用这些钱买了店铺,他们这一家人真有可能在墙上挖个洞,把金子藏起来。
红袖的兄长带着一家人去买店铺,当时才三十金一间,他们多买还有优惠。二百金买了七间,刚过了一天就听说涨到四十金,红袖这一家人激动的差点没晕过去,兄长大人抱着房契就到处找人卖房子,一个时辰净赚七十金。回到家中红袖的老妈喜的几次背过气去,七十两黄金啊!什么概念?这辈子省吃俭用就够花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宰了一只鸡,宰了一只鹅,去集市上买了三斤猪肉,二斤牛肉,喊上亲戚大吃一顿。
这才刚过三天,就听说长安的店铺一间已经涨到了五十金。而且还是有价无市,红袖的兄长是擦着眼泪见红袖的,给了红袖二百四十金,然后把原委说了一遍。红袖心中委屈,但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就这样应承下来。
这些日子最开心的莫过于黄莺和绿漪,这两个人严格贯彻了秦雄的指示,即便现在已经涨到了五十金,她们两都没出手,净赚一二百金。搞的红袖每次看到她们两个,都躲到墙角画圈圈。
至于秦雄在研究是四轮马车,其实解决办法并不太难,因为秦雄明白汽车的轮轴原理,把这个原理应用在马车上,转弯的问题迎刃而解。只是四轮马车的构造很容易被模仿,所以秦雄并没有把四轮马车当成云泽的发财之路,他要的是尽早制作出轴承。
在轴承制作出来之前,秦雄要解决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葡萄酒的运输和价格问题。他是准备靠葡萄酒发大财的,但木桶盛放的葡萄酒怎么看都觉得档次低。有句诗写的好:葡萄美酒夜光杯!这葡萄酒用玻璃杯喝才有感觉,至少看着里面血红的美酒,品位就明显不同。但关键是这个时代玻璃根本造不出来,别说秦雄是硕士学历,就算他是博士学历也不可能样样精通。
为了这件事,秦雄也是反复琢磨,最后无奈之下只好退而求其次,用瓷器。瓷器并不难弄,可以用泥土烧制,而且云泽还确实有烧制瓷器的工匠。有了想法就要去实施,于是秦雄专门设计了非常精致而且考究的瓷瓶,纤薄而坚硬,看起来很有档次。当然瓷瓶漂亮,还要容量小,因为容量越小,盛放的葡萄酒就越少。他卖的毕竟不是瓷瓶,而是葡萄酒。
用完美工艺酿制的葡萄酒可比那些普通百姓家里自制的葡萄酒好上很多,度过过低的话,还可以用高粱、荞麦等酿制的白酒勾兑。秦雄还给葡萄酒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玉堂春。
用木头制作了非常精美的箱子,箱子外面也是描龙画风,还要出厂时间,比如:汉国天启四年八月。一箱葡萄酒是六瓶,价值六百文。这可是所谓的批发价,商人卖到不同地方,价格也不尽相同。至少在长安,买这么一箱葡萄酒,价格就要八百文。
秦雄算过,葡萄酒的造价包括人工,储藏、运输、瓷瓶、包装等等,一瓶大概是二十文,卖到一百文利润五倍。这个造价包括了建造地窖和木桶的成本,也就是说,地窖和木桶利用的次数越多,成本价格就越低。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茵。秦雄本来的意思是用烧制瓷器来盛放葡萄酒,结果发现云泽烧制的瓷器只有简单的花纹,比他后世看到的那些青花瓷,珐琅彩差距十万八千里。这个时候秦雄才意识到,瓷器也能赚钱,而且还能赚大钱。在古代中国,瓷器一直是销往欧亚大陆的绝对盈利品。
对于瓷器,秦雄还是有点自信的。想当年读研究生,不同专业之间的同学是混住的,学校里把这样的安排当着拓展同学视野的办法。在他宿舍里就有一哥们是专门研究瓷器,书架上全都是瓷器方面的专业书籍,空闲时间也是到网上找资料,看视频。当时秦雄很反感这一点,但现在想来,真要好好感谢一下那位哥们,当年自己可没少糟蹋人家。最让秦雄印象深刻的就是景德镇瓷器的掐丝法,就是用细铜丝在泥胎上做图画,烧制出瓷器。之所以印象深刻,也是宿舍那位兄弟给他们说的:当年日本人来中国交流,那是七十年代,景德镇政府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专利,所以让日本人到景德镇随便参观,于是景德镇学会了完整的掐丝法制作瓷器。所以现在日本的瓷器比中国景德镇的还要出名。当然另外还有一个品牌就是茅台酒,当年日本人甚至连建造酒窖的泥土都是从茅台镇弄走的,结果还是没弄出茅台酒。不然中国人又亏大了。
这些都是题外话,秦雄来不及感慨什么,他要做的就是召集云泽最好的瓷器工匠来制作新瓷器。只是把工匠招来以后,秦雄同学郁闷了很久。
因为不管是在云泽还是在帝国其他诸侯国,青铜器才是高档消费品,毕竟青铜的价值本身就很高。还不易损坏,即便是不能用以后还能拿来卖钱,或者回炉烧制成其他铜器。所以青铜器很不容易贬值。而瓷器就不同,这个时代的瓷器制作工艺简单,粗糙,胎质薄的易碎,胎质厚的难看。大户人家一般都不用,所以制作瓷器的工匠想当然的赚不到什么钱,赚不到钱大家就靠数量来维持,所以瓷器的制作水平一直没有提高。
秦雄找来的那几个瓷器工匠也没什么文化,给他们说什么叫掐丝法,他们更是云山雾罩,更何况秦雄本人又不会,真是兵糊涂一个,将糊涂一窝。最后实在没办法,秦雄在工程兵里面找了两个年轻机灵的小伙子跟着瓷器工匠去学习瓷器制作。
看来看瓷器发财的日子还很遥远啊!秦雄无奈的感慨。
天启四年八月十五,云泽纸张存储量达到十万张,一个月制作出十万张的产量,得益于工匠水平的提高和作坊容量扩大。也正是这一天早朝,兵士抬着几个木箱到朝堂之上,汉王让众人验看纸张并且正式下诏令:从今天起,竹木简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汉国所以各级官吏、府衙、驿站、军队都开始用纸张书写。
朝臣百官看到纸张以后无不瞠目结舌,这种东西大家听都没听说过,但看起来似乎很轻便,只是拿在手中没有感觉。几个老臣摇头叹息,这些人用了竹简和刀笔几十年,到现在为止用毛笔写字还很不舒服,现在又换了纸张,让他们如何适应?
谢松也不适应这种新鲜事物,越步而出:“汉王,臣等虽然不知道纸张成本几何,但日后恐怕给朝廷增加负担?还有一样,如此宽大的纸张用起来委实浪费。用竹木简写错一个字,只消用湿布擦拭即可,可这纸张似乎并不防水。”
其实写错字擦拭的问题,即便是几千年以后也没有很好的解决,秦雄没想到这个世界的人对新鲜事物竟然如此抵触,只能无奈地摇摇头:“爱卿多虑了。纸张的成本要远低于竹木简。况且纸张可以按照要求裁定大小。至于写错字,也只好划去重新写了。”
牛铜这些日子也算认识了几个字,看大家都在纷纷议论,也充个文明人,越步而出粗声粗气地喊道:“汉王,这叫什么纸张的东西虽然轻便,但也不结实,还不能防水,若是打仗期间有传令兵传令,用这种东西没多久就坏掉了,很不实用。”
秦雄错就错再把一种新鲜事物突然拿出来,如果前些日子先让大家把纸张试用几次,现在也不至于有这种阻力。他知道,不能再为这件事纠缠下去,不然自己也会问的目瞪口呆。毕竟纸张也不是万能的。
“众位爱卿不必再追问。本王也不为难大家,如果你们还想用竹简写奏折,也可以。只是纸张还是要分发到各州县。鼓励大家实用,但有一样,纸张的使用要严格控制,不准卖与商人。”
秦雄这样说大家都付之一笑,因为很多用竹木简习惯的人并不喜欢纸张。但是这个问题在不久以后就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人们很快发现了纸张的好处,在以往一本十万字的著作用的竹简多达三十斤,搬家都是问题,现在好了,十万字的著作不过一本几百张纸的书,怀里能揣五六本。像谢松这种家里书多的人,以往都是几间房子来放书,现在如果把这些书都整理成册,一个箱子就放下了。
事实证明,在历史长河种,先进事物必将代替落后事物,人们的生活习惯在逐渐的被改变。尽管很多人是被动的去改变,但改变以后就再也不可能改回来。在这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大部分朝臣都使用了纸张做的奏折。而更加坚定改变的原因则在于大众的普及。自从秦雄在朝堂上公布纸张的消息以后,长安商市上也开始有店铺开始经营纸张,可以想象纸张的出现对于那些经商的人是多么重要。最重要的是,长安市面上已经开始出售书籍,这种不到一寸厚的书,竟然有十万字,轻薄、方便,读书人趋之若鹜,争相购买。尤其是商人,都发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抢购运到其他诸侯国去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