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例1】
陈强是某家大型企业的客服部经理,月薪近万,有房有车,受到许多人的羡慕。当别人问陈强为何在大学毕业两年内便顺利做到经理的位置时,陈强的回答非常简单:每天多做一点点。
陈强刚刚上班的时候,有一天中午遇到公司的老总。老总笑着随口吩咐:“你能不能帮我订一份盒饭,或者让王主任回来时帮我带一份?”
印象中这是老板给他的第一个任务。陈强既紧张又兴奋,他赶快给快餐店打电话,但是盒饭已经卖完了,他又给外出吃饭的王主任打电话,但是王主任的手机放在办公室里了。最后过了时间饭没定到,老总自己到外面去吃了。虽然事后老总并没有责难陈强,但是陈强心里十分懊悔,觉得自己如何灵活一些,亲自到快餐部去给老总买一份也行,但是他却没做到。老总的第一个任务让陈强得到一个教训:如果人灵活一点,帮老板订到一份盒饭并不是难事。
没过多久,老总打电话找客服经理,经理不在,正好是陈强接听,陈强对老总说:“经理还没有回来。”但有了上次的教训,陈强觉得应该多问一些,于是接着说:“我马上让经理联系您。”老总说:“我有急事,别人也行。”他立即问道:“这里有小张、小王还有我,您需要哪一位?”老总说:“就你了。”最后,老总的问题并不难,陈强顺利解决了。
慢慢的,工作中陈强开始变得和别人不一样。每当客户来电话的时候,他都不会用一些推卸或含糊的语言,如“没有”,“不清楚”,“不知道”,他认真地听完客户的话,然后尽自己所知道的给对方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信息。
工作一年后,一位客户要找公司最有经验的王工帮助他解决产品故障问题,而王工正好外出未归。陈强的回答是:“他出去了,请问您有什么事吗?”同时还补充回答:“我们这还有张工、李工和程工,他们都是有经验的工程师。张工也擅长处理您的产品故障。”这样,客户就及时地选择另一位工程师,而陈强也不必因为王工没回来而干着急。
陈强就是这样一点点地变得与别人不同了,他总是比别人多做一点,哪怕只是多说几句话,但是他总能够及时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陈强的这种每天多做一点,服务电话多说详细一些的做法,老总也注意到到了,终天有一天,老总在服部经理离职后,没有另招新人,找到了陈强谈话,希望陈强出任客服部经理,因为他接电话的方式让老总相信他可以带领好一个客服部。就这样,陈强很快就晋升了,本职工作上一点点的进步,让他拥有了后来令人羡慕的成就。
每天多做一点点
点滴的小事往往能造就优秀的职场人才。老板给出的是命令和吩咐,而能够真正地做好事情、解决好问题的人,就是真正有能力的人。你的能力决定了你的成绩。有时候,你只需要多做一点。
时不时会听到有人抱怨,自己竟然没有能力让自己和家人衣食无忧,父母生病了拿不出钱来医治,房地产和银行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还是无钱买房,始终摆脱不掉“北漂”的身份。偶尔也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也许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但我能够拼命地工作,每天多做一点点,总有一天会得到属于我的‘面包’和‘牛奶’。”
可以肯定,“多做一点点”的想法一定属于一名思想积极向上的优秀的员工。或许,很多人都看不到这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但是,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会让你的工作结果、生活和事业发生很大的变化。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工作的人,只能是一名合格的员工,如果每天多做一点点,你就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让你的老板对你刮目相看每天多做一点点,会使你从你的同事中脱颖而出。那么,你的上司会愿意加倍地信赖你。从而给你更多的机会,这么做虽然会占用你一点时间,但是,这绝对值得。
并为日后的成功打下深厚的基础。
试问,各行各业的那些成功人士、知名人士,他们与普通人的区别在哪里呢?他们为什么会成为成功的人呢?答案就是“多做一点儿”。
每天多做一点点,实际上是很容易做到的,比领导要求的上班时间早到一些,利用这点儿些时间把一天的工作整理清楚,这样不至于让一天过得混乱,主动地对待工作,不要等着领导追问才想到工作没有做完,如果能迟一点回家,那么就利用下班的时间把一天的工作整理一下。看看哪些还没完成。需求不需要加班。今天哪些工作完成得比较漂亮,哪些做得不够好。哪些需要改进,然后为自己今天的努力奖励自己一下。
作为员工,只要多那么一点点的努力,就可能得到更好的结果,每时每刻让自己多做一点,你甚至可以得到千倍万倍的回报。
“只求更好”是敬业的职业习惯
敬业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头禅或者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更应该是一种实际行动。当敬业成为一种职业习惯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不但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知识,积累许多经验,还能从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投入工作的过程中得到欢乐。
敬业有三大表现:自律、专长与痴迷。所以,对工作能不能做到精益求精,关键是要热爱——甚至痴迷于自己的工作。美国的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是清洁工,那么他也应该像米开朗基罗绘画、像贝多芬谱曲、像莎士比亚写诗一样,以同样的心情来清扫街道。他的工作如此出色,以至于天空和大地的居民都会对他注目赞美:瞧,这儿有一位伟大的清洁工,他的活干得真是无与伦比!”
有一句广告词是这样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个优秀的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也应如此,惟有如此,才能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也才能不断进步。
俄国著名小提琴家文格洛夫四岁开始拉琴,一天到晚除了拉着玩具鸭子游逛,就是练琴。别人看他小孩子每天太辛苦、可怜、单调,而他自己觉得幸福无比。
当一个人迷上一件事的时候,就容易献身投入,对某种活动或专业的喜好和痴迷也会逐渐形成习惯性的常规,表现在行动中,融化在意识里。敬业便成了一种自然状态,无须刻意显露。
所以,“只求更好”自然成为了考核一个人是否敬业的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