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有效的答案来自合格的提问
【例1】
一位运动员夺得金牌后接受记者的采访。
记者问:“看到你赛后显得非常激动,是不是觉得这枚金牌也是很不容易?”
运动员答:“嗯,确实不容易”。
记者问:“人们都说你平时训练非常刻苦,是不是很想赢下这块金牌?”
接受采访的运动员答:“嗯,是。”
记者的最后两个提问是“封闭式提问”,答案都被记者限定死了,被访对象只须表态“是”或“否”即可。最后,记者也只能从冠军嘴里问出了“嗯,确实不容易”和“嗯,是”。
这两个问题与不问有什么区别?观众并未因记者所问而从冠军那里获得更多信息。
使用开放式的提问
当你与人沟通的时候,是否注意到自己的提问方式或者提问内容了呢?人们经常在谈话开始的时候使用一种提问方式——“开放式提问”。它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这种提问方式可以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既然存在开放式提问,那么自然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封闭式提问。这种提问的答案具有唯一性,范围较小,有限制的特点。提问者一般会给回答者一个框架,让对方在可选的几个答案中进行选择。这样的提问能够让回答者按照指定的思路去回答问题,而不至于跑题。
综合来看,这两种提问方式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面对不同的对象、场合、话题,所采取的提问方式也要有所变化,否则你所得到的信息不过是一纸空谈,没有现实价值。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例子,相信你很快能够明白两种提问方式的用法和作用。
开放问题:
您能接受的羽绒服最高价格区间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半封闭问题:
您能接受的感冒药最高价格区间是多少?
A、100—150元 B、150—200元 C、200—300元
D、其他_____________(请填写)
封闭问题:
您能接受的羽绒服最高价格区间是多少?
A、100—150元 B、150—200元 C、200—300元
D、300元—500元 E、500元以上
任何有效的答案,都来自合格的提问。假设决策者根本不清楚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时,就会提出一些模糊的、不正确的指令,执行者也只能勉强地给出一个解决方案——这绝对是一个无法令人满意的方案。虽然这是个比较特别的例子,但是我们已经感觉到,问对问题其实是一件困难的事。
需要注意的是,提问不仅是你工作生活中与人交流时必然需要具备的技能,事实上自我的提问同样重要,它是你澄清自我思想的一个重要工作。
举个例子,当我们回忆某个问题时,不应在总结完之后提出一个封闭式问题“我是对的吗?”而应该提一个开放式问题“我遗漏了些什么?”当需要别人认识到某一问题时,使用开放式的提问绝对要比把事情陈述一遍,然后问“你们赞同吗”要有效得多。
谈话开始之后,我们可以以“让我们探讨下列内容,大家可以提出不同看法。”这样的陈述作为开端,把所有论据一一阐述过之后,在得到最终的结论之前,主持人还可以继续提问:“下面让我们考虑一下还有哪些重要的信息被我们遗漏了”等类似内容。这样的开放式提问能够启发听者更多的独立思考。
应该避免的问题
“总经理认为你应该解雇刘强,你认为呢?”
“我确定自己十分有把握接受这份新任务吗?”
“她穿的服装不适合在办公室工作,你说呢?”
这些问题属于引导性的问题,其中既有封闭式的也有开放式的。由于这类问题直接把回答导向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所以它们常常阻碍谈话中对问题的进一步发现甚至是解决。
引导性问题最有特点的变化形式是“话里有话”。在引导性的问题中,提问者的个人观点不是很明显,但是在“话里有话”的问题中,提问者的观点则十分清楚。比如:
※“你难道不觉得老板的品味很差吗?”
※“你为什么不赶紧跳槽呀?”
实际上,这些问句话里有话,不是真正的开放式提问。这种明显带有引导性的提问尽量少用,有些时候会对回答者造成尴尬,也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事端。同时,也要尽量避免限制性的封闭式选择性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局限了人的思维,而且也影响了对事物的客观判断。
比如,你所在的公司因为金融危机而深受影响,老板召集全体员工大会,所提出的限制性的封闭式选择性问题类似于:
“如果找不到解决销售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只能选择裁员或者破产。你们倾向于哪一种?”
在这种情况下,提问者应该选择开放式的方式来提问,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让我们来考虑一下所有可行的方法来遏制住这种趋势”或者更好一些的,“让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所有可能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这样一来,完全可以通过集思广益来解决老板担心的问题以及这一问题在他心中造成的压力和紧迫感。
问对问题做对事
心理学研究证实,当我们个人处在一个迷茫或者艰难的情况下,我们内心中总是会对自我进行追问。也就是不断地问自己问题。这种问话深刻地影响着个人的选择和判断,个人能否正确的、有技巧向自己提问,恰恰是激发大脑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
对我们个人来说,“我确切的想法是什么?”相对于“我的想法是什么?”来说,是个措辞更加得当的问题。对于后面的提问,我们会习惯性地产生一种简单的反应,我们会说:“我的想法就是这样……”或者“我所想的就是我现在所做的”,这样的回答并不能正确的导出问题、原因、结果等的一个完整的思维活动,也无法让我清晰地知道,我们是否存在可能的误区。
所以,正确地提问有助于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包括你的自问。
“你认为这份工作在哪些方面对你很重要?”与“这份工作对你很重要吗?”对比来说,前者是一个更好的问题。因为后一个问题只会得到一些局限性的答案,比如“非常非常重要”,“十分重要”等泛泛的回答。
“为了减少员工迟到早退的情况,公司所能采取的所有可能的措施是什么?”和“公司怎么才能减少迟到和早退的发生?”相比较;“引起餐厅营业额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和“为什么餐厅的营业额会下降?”相比较,前一个问题都比后一个问题会给对方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延伸阅读
向他人提问是一种获取信息的艺术,而向自己有意识地提问(内心的自问)则是对自己的思维进行重新审视的关键方式,是激发我们发现问题和方法的一个创造性举措。
但无论是向他人提问,还是自问。下面这些共通的问题都是需要注意的。
※问题的简单性。
一个不自信的人,在与人谈话的时候,通常不敢注视地方的眼睛,说话也是结结巴巴,一举一动都会显示出他的不自信;说话不经过大脑的人,过度匆忙……都会很容易地迷失在谈话中。这样的人开始一个问题之后,很容易进入“优雅漫谈”或不着边际的“讲演之旅”,绕了很久才回到原来的问题上。这不仅看上去很好笑,也会使听者昏昏欲睡。
所以,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必须保证所提问题的简单性,言简意赅。
※问题的单一性。
“一次一个问题”是有效提问的黄金法则。假如提问者一次提出一个以上的问题,会使回答者感到迷惑,或者因为记不清全部问题而回避其中的一些问题。问题太多,回答者就会有选择地挑一个问题回答,而没有回答的部分在后面的讨论中被漏掉。
※提问的同时给出答案。
多数情况下,我们与他人的交流不过是简单地提出封闭式的、带有引导性及限制性选择的问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和别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验,是有效谈话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当他人缺乏自信的时候,需要你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引导和支持,用现实发生的成功案例去鼓励对方。试着给予不自信的人这样的小窍门:试着帮助他建立信心,提高他发现自己的潜能同时完善自己的思考能力。另外,通过提出各种正确的开放式问题,所有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当别人向你询问的时候,应该坦率地给出自己的观点或经验,并适当地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这样更加有助于对方获得答案并得到获得答案的途径。同时,不要迫切地用自己的观点或经验直接影响对方,而是应该先多了解对方的观点和经验,之后再给出自己的观点或经验(对方提问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