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1 / 1)

第六节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例1】

井里的青蛙向往大海,请求一只乌龟带它去看海。乌龟平生第一回当向导,欣然同意了。一龟一蛙离开了井,慢慢来到大海边。青蛙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惊叹不已。它“呱呱”大叫,急不可待地扎进大海的怀抱,却被一个浪头打回沙滩,措手不及喝了几口咸水,还被摔得晕头转向。

乌龟见状,忍不住哈哈大笑,它让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带着它游海。一蛙一龟漂浮在海面上,乐趣无穷,青蛙也逐渐适应了海水,能自己游一会儿了。就这样,它俩玩得很开心。过了一阵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喝不了又苦又咸的海水。它也有些饿了,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只它可以吃的虫子。青蛙想了想,对乌龟说:“大海的确很好,但以我的身体条件,不能适应海里的生活。最要命的是,这里没有我能吃的食物。看来,我还是要回到我的井里去,那里才是我的乐土。”

于是,青蛙向乌龟告别,回到了自己的井中,过着平安快乐的生活。

无法区分的“好”“坏”

人总想找到那个最好的,可是,什么是最好的?职业生活中,一个经常会让人碰到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想找到“好的工作”,但什么才是“好的工作”呢?它的内涵是不确定的。对于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最清楚,别人的意见并不是那么重要。然而,人们对所谓的“好”定义不同,这才有了盲目的攀比,期望自己所获得名利能够“一步到位”;或者左顾右盼、挑三拣四,认为舒服又多金的美差总会出现。然而,一个人拥有一颗浮躁的心,又怎么能看到“路在脚下”呢?

“所谓好工作”,就是“应该是适合你的工作”,具体点说,应该是“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的工作”。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就永远也找不到好工作。

我们在选择职业时,要依据现实给予你的可能性,结合你的自身条件、兴趣特长以及你的人生发展方向来考虑。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找到一份属于你的理想工作。

从心理学角度讲,职业与兴趣,还有能力的结合,才是最佳的匹配。换言之,一个人择业如果能使其兴趣、爱好、能力、人格特质与所寻职业的要求协调一致,那就达到了“最优化”的状态。但是,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职业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所处的状态,还没有真正将自己定位。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一般都是比较盲目的,并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真正适合的领域。

很多人认为在外企工作很好,但是具体好在哪里呢?在很华丽的写字楼里办公?出差可以住在五星级的酒店?毋庸置疑,每个人都爱面子,这才引出了相互攀比,即使在工作上也喜欢攀比,不管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然而,这一切并不适合你,都是给别人看的。

无论是职业生活还是行为处事,都要明白适合自己、自己能够加以把握的才是最好的。如果某个想法、某种生活方式并不适合自己,或者某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自己无法驾驭,那么再好的方式和思路都不应该成为你的选择。

认识到工作本身的意义

人生有三个阶段:一个是为现实找一份工作;二是为现实选择一份自己愿意干的工作;三是为理想去做一些事情。所以,找一份工作与找一份职业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只是为了打工赚钱,而后者则是为了完善自我,它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你的个人需求与梦想。如果你的兴趣就是你的工作,那你就是幸运之人。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在事业成熟的同时也完善自我的人格,最终成为各方面完善的人。

每个人在择业前都可以先自测一下自己的气质特征、职业兴趣等自身的因素,同时要利用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求职的信息,看看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种类型,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的最佳匹配点,不要盲目地与他人作横向和纵向的“攀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一份“优差”,才能做得持久,做得愉悦,做得出类拔萃。

当然,找到匹配点也并非易事,这就好比两个相爱的人,找到对方不仅需要缘分,还需要时间,如果你有磨练的毅力和持久的耐心,就一定能够找到“好工作”。对于那些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找工作的同时还要谨记一点:不要只是为钱而工作。

年轻的时候,不要太多地计较老板给你的薪水,而应该注意工作本身带给你的报酬——发展自己的技能,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等等。仔细想想,在工作中收获的技能与经验相比,微薄的工资显得一点也不重要了。老板给你的是“金子”,而你在工作中所学的则是“点金术”。哪一个更加划算呢?

人在为钱工作,还是钱在为人工作?这个命题好像有点“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味道。《穷爸爸,富爸爸》这本畅销书中有一段耳熟能详的话:穷爸爸总是告诉孩子:“去上大学,上了大学就可以找个稳定的好工作……”,而富爸爸则说:“让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

传统的金钱观念告诉人们,好好学习才能有好的工作,有了好的工作才能丰衣足食。于是,人们前赴后继地陷入一个怪圈:钱越多,越觉得不够用,甚至开始欠债了。其实,我们首先要了解金钱的规律,拼命地赚钱,脑袋却空空如也。有句话叫做:“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真正拥有财富的不是会拼命挣钱的,而是会精明的用钱,应该学会让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否则,你终生为钱而卖命,最后却连钱的影子都看不到。

延伸阅读

个人做出任何一个选择都应该是纵横坐标的综合——保证它既现实又不失去选择的行为前景。我们仍以职业选择为例。正确的做法是,当一个人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之前,在了解、把握职业信息的同时,还应该对“自我”进行多层面的认识与调整。这么做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所处的状态。那么,怎样认识到这一点呢?

我们可以以“知己”(个人的特质)为横坐标,以“知彼”(了解职业要求)为纵坐标。同时,将各种职能状态分为四种类型:职明我暗型、职我错位型、职暗我明型和职我匹配型。

※职明我暗型(难差)

这种类型的人常常表现得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在工作中,愿意做但做不好,胜任不了工作。结果工作得无奈、辛苦还没有成就感。这种情况下应该自我反省、自我认识,在挫折中成长。

※职我错位型(苦差)

他们的特点是身不由己、盲目择业、找不准工作,不愿意做也做不好工作。结果干得荒唐、不得要领、稀里糊涂。这样的情况下,应该积极思索,进行心理转型和自我重新定位。

※职暗我明型(闲差)

这是一种被动、消极、犹豫不决的状态。这样的人,了解自我但不了解职业要求,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不能面对工作,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干什么。结果干得平淡、得过且过、蹉跎岁月。这种情况下,个人应该消除惰性、开阔视野、积极寻求更有针对性的目标。

※职我匹配型(优差)

这种类型的人最好,他们的特点是积极主动、实事求是。他们找对了工作,积极投身于自己所喜欢的事业中。因此,干得如意、得心应手,达到了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样的人应该学会进一步自我规划、寻求支持,实现螺旋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