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公共地的悲剧》。
在文章中,哈定描述了这样一个有深意的故事:一个国家的东部有一片肥沃的土地,土地的面积很大,上面覆盖着茂盛的牧草。因为有这样一片资源,在附近居住的牧民的生活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牧民可以在这片牧场上自由地放牧,生活过的十分富足。可是,好景不长,由于牧民的数目增多,他们的牛羊数量也跟着多了起来,虽然这片牧场的面积很大,可还是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牧场上的牛羊已经到了饱和的状态。只要有牧民多养一头牛或羊,整个牧场就会因为承受不了而日渐退化。
可是,牧民们依旧我行我素,都在增加自己的牛羊数量,生怕自己吃了亏。就这样,这片牧场终于失控了,牧场上的草越来越少,渐渐没有了……最终,牧民不是破产就是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草地。
现实生活中就经常会看到公园的草坪上会莫名其妙的多出一条小路,公园石阶两旁的座椅上往往会出现脚印和生活垃圾,甚至出现破损的情况。这些都和牧场的过度放牧一样,属于公地悲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
在我国,由于森林的过度砍伐、牧场的过度放牧,使我国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土地荒漠化,多年以来国家都在致力于沙漠的治理。经常会有新闻报道说国内的很多地方都出现沙尘暴的现象。土地荒漠化是产生沙尘天气的重要原因。我国西北部的新疆、宁夏等省份的情况就非常严重,这些地区的风沙一直威胁和侵袭着北京地区。单是1999年,北京就出现了两次十分严重的沙尘暴。在2001年的建筑随意搭建,梅家坞早已失去了原先的原生态特质。许多游客都大失所望,梅家坞的乡村游产业陷入无人问津的僵局。
对于这样的情况,梅家坞的村民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村民开始呼吁,希望政府出面干预,使村民的生活好起来。
于是,梅家坞开始实施政府主导的乡村游发展模式,公助民办,政府负责景区规划、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秩序管理和景区的宣传促销,梅家坞的村民在政府的统一管理下继续从事自己的个体经营。
果然,在政府的干预和综合治理下,到了2003年10月,梅家坞的“公地悲剧”就得到了解决,生态环境逐渐恢复至从前的样子。不仅如此,在政府的引导下,各种各样的茶庄遍及村中的各个角落,杭州最大的茶文化中心就凸显出来了。
在2003年,梅家坞共计接待游客30万人,因为受到2003年前期施工的影响,梅家坞的年收入在3389万元,假日黄金周的客流量都在8000人以上,平时的周末一般都座无虚席。这样的发展,使梅家坞村民的年收入都在7、8万元以上,有的家庭茶庄年收入甚至超过了20万元。梅家坞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正是这样的知名度,给梅家坞带来了新的“公地悲剧”。
梅家坞的知名度给梅家坞的村民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外来的承租者。因为承租者租用村民的房屋、茶舍,租金都在10万元左右。由于越来越多外来承租者的加入,当地的原住民就越来越少,这就使梅家坞的“茶文化”成了一句空话。不仅如此,还使梅家坞的菜价和其他的费用提高了许多。外来承租者更注重自己的利益,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就会采取一系列的竞争手段用以招揽客源,久而久之,梅家坞的乡村品牌渐渐消失,替代它的是更为商业化的经营模式。
一些人对梅家坞的游客做了一项调查,22%的新游客认为梅家坞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股原生态气息,也没有一直标榜的茶文化,表示不会再来梅家坞了。
梅家坞面临了两次“公地悲剧”。第一次是环境问题,政府出面之后通过集中整治、综合治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使环境的“公地悲剧”得以解决。但是,整治后的梅家坞又陷入另一种悲剧,原先的梅家坞茶文化村名存实亡了。对于政府来说,它无权干涉村民出租自己的房屋,加上村民的品牌意识薄弱,这样的“公地悲剧”并不是政府出面就可以解决的。
梅家坞的消费者需要梅家坞具有原生态特质和茶文化,既然现在的梅家坞已经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消费者肯定不会愿意再浪费财力和精力了,那么,时间久了,必定会影响梅家坞的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所以,不管是从消费者的利益来说,还是从梅家坞的经济发展前景来说,梅家坞的现状都需要改善,不光是要靠政府,还需要村民配合,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梅家坞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