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超前消费:小心掉进“负翁”陷阱(1 / 1)

第三节 超前消费:小心掉进“负翁”陷阱

“超前消费”就是指脱离自己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的盲目消费行为。这种行为主要以追求享乐为目的,一般以消费高品牌、高档次的商品为主要特点,这是一种不顾及生产发展的可能和家庭收入多少而盲目攀比、不计后果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在经济上它会造成虚假社会需求,严重地妨碍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超前消费”又称消费超前、消费早熟,不少人在超过暂时的收入能力的情况下把今后的收入提前到现在支出。这种消费虽然在一定时期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是它会让人一不小心就变成“负翁”,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在生活中一定要纠正自己的消费观,合理消费。

案例一:李先生家里的条件并不好,可是到了结婚的年龄,李先生无奈只得成了“房奴”大军中的普通一员。2006年,李先生因为要结婚,就贷款买了一套将近30万元的房子。10万元的首付款中有3万元还是向亲戚朋友借的。李先生风风光光地结婚了,许多人都在羡慕老李一家的幸福生活,家庭美满,还有一幢新房。可是别人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美好,殊不知,李先生的一家其实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结婚后,李先生和他太太两个人的月收入加起来是5000元左右。可是,他们每个月都要把一半的收入用于房款按揭。刚结婚没多久,两夫妻就背上了房贷的重担,每个月还房贷成了两人生活开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结过婚两人才知道生活的难处,处处都离不开钱,李先生再也不呼朋唤友出去玩,花钱也不敢大手大脚了,甚至连烟酒都戒了。他的妻子也不敢再去花大价钱买化妆品,买衣服了。两人一直紧巴巴地过日子,李先生也很无奈,工资一发就存银行,就怕哪个月出点事还不上月供。他们一边还房贷,一边还得存钱,为的就是能早点把银行的钱“清”了。他们没想到提前把以后的钱拿出来用了,日子会过得这么累。

据相关数据表明:有将近60%的有房者都是通过货款买房的,可是有了房子之后他们并没有想像中的开心,而是感觉压力加重了不少,成了标准的“房奴”。在家庭日常支出费用上,房贷支出是许多家庭的支出“大头”,这给许多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贷款利率比存款高得多,而且贷款利息是硬性支出,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让自己变成一个“负翁”,在消费的时候,要理性的思考一下,合理地安排,如果提前把以后的钱花了,那么就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还,同时也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

是谁让人们不知不觉地掉进了“负翁”的陷阱中呢?银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银行的放贷很显然为人们超前消费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如果银行方面可以再把关严一点,也许有很多人都不会变成“负翁”了。

“超前消费”可以帮助带动新的消费热点,扩大市场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的增长,使生产与消费保持良性的循环。再者,超前消费可以增加资金利用率,只有真正进入到市场流通的资金,才能具有货币本身所应具有的价值。超前消费其实是社会发展对消费者的现实需要,当然也是人们进入小康社会消费观的转变,负债过日子,给人们一种动力和压力,可以激励人们更努力的工作去解决自己的负债,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要求。而且,适度地负债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投资效率,当然也可以让人们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

国家制订了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包括信用消费、按揭消费、个人贷款等等,这些具有吸引力的方法,吸引了不少敢用明天的钱的超前消费者。这样也可以帮助激活市场,特别是激活了房地产市场和汽车消费市场,扩大了内需。这种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少人的困难。可是如果超前消费过度的话,就可能让自己成为“负翁”了。

案例二:刘先生和他的妻子都是从事建筑行业的年轻白领。在别的同事眼中,他们都是令人羡慕的:身为建筑电气设计师的刘先生每个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作为同行的妻子每月也有4000多元的收入。在房产相对较热的情况下,两人每年还有上万元的年终奖。

两人刚结婚的时候,想要显得更有面子,就贷款买了一套房子。两人对生活的要求都非常高,不论吃喝住行都非常讲究。平时两个人在衣、食、住、行、娱乐方面的基本生活开销将近一个人的工资左右,自从他们买了房,每个月还要还银行3600元的房贷。在别人的眼中,他们两人无疑是最幸福的,而且别人觉得他们的生活水平算得上中等。

可是作为当事人的刘先生可不这样觉得,他对现在的生活充满了无奈。刘先生家扣除每月一些零散的生活开支及房贷支出后,每个月仅余有500元左右。刘先生的妻子和他都是很会享受生活的人,他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非常高,出门不论远近都要打的,经常在外面吃饭,购物的理念都是非名牌不买。这样一来,一个月本来不少的工资就所剩无几了。而且建筑这个行业市场波动很大,因为行情不好,两夫妻现在的收入加一起才5000多一点,还了房贷,一个月所余的钱就更少了。别人眼里的刘先生是个小“富翁”,殊不知他已经走进了“负翁”的行列。

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其实是经常出现的。有的家庭看起来可能比普通的家庭收入要高很多,但在生活上,往往还是捉襟见肘。而那些低收入的家庭却过得有滋有味的,每个月都能存下来一点钱。这听起来很让人惊讶。其实是因为那些看起来富裕的家庭很可能是“超前消费”者,他们只是把以后的钱先花了,抢先风光了。“超前消费”会刺激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可是过度的追求物质享受也让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日益严重,很多人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扭曲,甚至会产生极具破坏性的享乐主义和非常不切实际的浪费文化。在经济方面,如果城市中的这种“负翁”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和约束,就可能走向预期的反面,经济发展的稳定一定会受到影响,扩大内需的背后就是银行里泛滥成灾的坏账,同时还可能为社会埋伏下许多“失控”的危险。过度的“超前消费”会给消费贷款的人们更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出于攀比心理消费,那么随之而来的还贷压力必然会加大经济压力,生活质量、自身心态也会受到影响。循序渐进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今天你可以醉心于搭造空中楼阁,那么就要做好从空中摔下来的准备。对于超前消费这个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让超前消费发展为过度消费,不要让自己一不小心就掉进“负翁”的陷阱。

案例三:小王是某市一所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住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家里的条件让小王不得不努力学习。小王不负众望,最终考上了某市一所著名的大学,家里人非常高兴,家人一次性地为他筹备了近万元的学费,还有近4000元的生活费。自从上了大学,小王才感觉到自己是自卑的,才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自尊心极强的小王不想被别人看不起,就开始和很多同学一样,买高档衣服,吃进口食品。他大一的时候迷上了上网,而且还网恋。他为了表现自己,多次向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女朋友”赠送价值数百元的礼物。还有为了让自己融入到大家庭中,小王还花大钱为自己过生日,和朋友一起去高档场所消费。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小王当初的4000元生活费就花完了,还借了不少外债。看似光鲜亮丽的他,其实已经变成“负翁”了。

小宋也是一个超前消费者,从来都是非名牌不买,名牌自行车、名牌手机、名牌日用品,身上所有的一切几乎都是名牌。他的家庭条件还算不错,可是父亲也有为难的时候,小宋刚开学没多少天,就打电话回家说没钱了,宋爸爸又气又心疼,上学刚拿的一万块钱生活费,没几天就花掉了6000多块,没办法,总不能让孩子饿着,只得又打钱。有不少大学新生,在开学的前几天,消费相当恐怖,少则几千,多的上万。还有许多家庭条件并不好的,也是“打肿脸充胖子”,拿钱来“包装”自己。只是为了让自己更有面子,不落后于其他的同学。有不少同学,在学期还没过完的时候,就已经负债累累了。

“明天的钱今天花”几乎成了高校学生的“新时尚”,见好就买,花销动不动就是上千。其实“今天花明天的钱”本身就是一种透支,适度的透支也许可能让不少大学生享受到超前消费带来的好处,可是如果透支过度,就会让他们的信誉毁于一旦,甚至是不堪重负。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并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能力,他们没有自主去支配消费的经验。

现在都市的“负翁”人群已达到34%。那么到底是谁制造出了这么大一群让银行头疼、社会担忧的“负翁”呢?其实公正一点说,还是消费者自己让自己变成了“负翁”。“超前消费”是导致“负翁”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少人为了在人前有面子,就向银行借贷,买车买房,把以后的钱拿出来先享乐。“超前消费”心理和银行消费信贷提供的便利也为“负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很多人都只顾着眼前享乐,忽略了身后的那笔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