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节约悖论:节约对经济的影响(1 / 1)

第七节 节约悖论:节约对经济的影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勋爵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节约悖论”就是他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经济提出的理论。他认为: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勤俭节约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好的品德;而对社会来说,节约就意味着要减少支出,如此一来,就会迫使工厂或是企业削减人力、物力,当然这是建立在非自愿失业的前提下,人们减少了收入,结果就减少了储蓄,从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阻碍社会的经济发展。国民消费产生变动时,就会引起他们的收入同方向变动,而储蓄的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的变动。因此,增加储蓄就会减少国民收入,这代表着经济的衰退,是不可取的;而减少储蓄就会增加国民的收入,使经济繁荣昌盛,是可取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它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是存在的,是短期的;当资源是长期或者得到充分利用时,节约的悖论是不存在的。

案例一:2001年9月11日,象征美国繁荣强大的纽约双子塔,在恐怖分子的袭击下轰然倒塌。当时,数千个生命随之灰飞烟灭。这件事情改变了美国,也让世界从此改变。

因为“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公民一度陷入悲痛和绝望中。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美国政府赋予所有执法人员获取公民**和截获个人通信的权利,这成为影响美国公民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法律;而布什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赋予国家安全局秘密监听美国公民与海外电话通信的权利,这些做法引起了美国所有公民极大的争议,民权活动者更是指责布什政府借国家安全和反恐的名义对公民宪法权利的践踏。这让美国公民对政局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失去了信心。

人们为了保障个人家庭的温饱,开始过着节俭的生活,不敢轻易地投资和消费,尽量将自己仅有的钱财储蓄起来,以防不可预测的意外。公民的保守消费和节俭心态瞬间蔓延开来,也正因为人们的个人储蓄增多,让美国的经济跌入了低谷。

经济危机使美国醒悟,政府利用各种手段,降低商品价格让人们消费。为了唤醒人们的消费**,美国的一些企业家联合起来投资股票市场,并呼吁所有的美国公民松开钱袋,加大消费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加大投资,才能发财,这才拯救了美国的经济。

节俭是被人称道的传统美德,它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法。然而节俭对个人有益,并不一定就对社会经济有益。人们的收入通常用于消费和储蓄,而消费和储蓄是呈相反趋势变动的,消费的增加就意味着储蓄会减少,而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也正是因为这样,当人们纷纷开始储蓄、抑制消费的时候,国民收入就会减少;国民的储蓄减少那么他们的收入就增加。只有增加消费减少储蓄,经济才能通过增加总需求而促进发展,同时也带动国民收入的增加;相反就会导致经济萧条。

凯恩斯曾引用了这样一则寓言来说明:有一窝蜜蜂每天大吃大喝,一派繁荣兴隆的景象。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你们不能这样挥霍浪费,应该力行节约,才能有备无患。”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都觉得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迅速的衰败下去,从此一蹶不振。

案例二:有一个以生产镜子为生的小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一直都让自己的臣民将自己打的镜子进贡到各个地方的臣子那里,然后由臣子们将美丽的镜子出售到别的国家换取食物,提倡人们多造多得。于是这个国家的所有臣民都非常积极地制造镜子,并将制造的镜子送到各地的臣子那里,换取养活一家的粮食。因为国家遍地都是制作镜子的材料,所以国家的臣民生活非常富裕。

有一天,一个僧人路过这个国家,看到整个国家的臣民都在就地做镜子。晚上他来到一个臣民的家里借宿,臣民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将很丰盛的饭菜端上饭桌。僧人看了,教导他们说:“要懂得节省,要居安思危。如果有一天你们什么也没有了怎么办?有备才能无患。”臣民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开始积极地做镜子,每次将镜子换做粮食之后,都会省吃俭用,然后把多余的部分密封起来保存,以备不时之需。这个臣民还号召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这样做。一场节约热潮席卷这个国家。臣民们都开始自我节约。终于有一天,这个国家的臣民都攒够了足够多的粮食,他们认为这些粮食已经足够自己生活一生了,再也不用辛苦地做镜子了。渐渐地,这个国家的镜子产业就此中断,每个人都守着自己积攒的粮食生活,国家开始变得死气沉沉,没过多久,这个国家就因为太过节俭而止步不前,生活质量也下降了很多。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越是积极地节约、降低自身生活消费来提高储蓄,就会让社会收入越少。经济学家凯恩斯说:“人们常常以为,世界上财富的积聚是由于一些人自愿地放弃即时消费的享受而实行自我禁欲的结果。但我们必须明白,光靠禁欲是不够的,它不足以建设城市或清理沼泽地……只有企业家精神才能搞建设和增加世界财富……只要企业家精神仍有活力,不管人们是否节俭,财富照样会增加。如果企业家精神萎靡不振,不管人们如何节俭,财富都会下降。”

所谓节俭悖论,对个人可能是件不太好的事情,但由于众多个人的减少储蓄,才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这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来说是件好事;过分的节制消费仅仅只会增加个人的财富,对个人来说是件好事,但当众多人都节制消费增加个人财富,就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萧条,这对国民经济是件坏事。

案例三:那是在一个小镇上的一天早上,镇上一个荒淫的富人死了。全镇的人都去为他哀悼。当他的葬礼完毕时,镇上许多来看他的人们都为他哭泣和叹息。没过多久,小镇上的另一个富人也死了。他的一生节俭禁欲,一生只吃萝卜干和干面包。但是,他和前一个富人完全不同,除了他的家人以外,没有人为他哀悼,更没有人为他惋惜,葬礼也是冷冷清清的。

一个路过小镇的路人对镇上人民的举动感到非常迷惑,于是找来当地的镇民不解地问:“你能帮我解释一下这个镇上的人们为什么尊敬那个荒淫的人,而对这个节俭的人如此视而不见呢?”

镇上的人们说:“最先下葬的那个富人,他虽然是好色、好酒的荒淫人,却是镇上最大的施舍者。镇上的每个人都从他那里获益,他性格开朗、随和,每每出门都会从各个商贩那里买酒、买鸡、买奶酪,出手也很大方,很照顾镇上人们的生意。正是因为他,镇上的人们才能有生意做,每天都能够赚到养家糊口的钱,人们当然尊敬他。刚刚死去的那个富人,他又做了什么呢?他每天都抱着钱袋睡觉,从来不肯花钱,每天都只吃萝卜干和干面包。镇上没有一个人能从他身上赚到一分钱,当然没有人喜欢他了。”

路人终于明白,太过节约不一定是好事,奢侈挥霍也不一定是坏事。于是,路人也去那个乐善好施的富人那里拜了拜。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有两句诗写道:“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一般人都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家庭,或是一个国家,如果全都挥霍无度,毫无节制的消费,很快就会导致衰亡。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市场经济就会萎靡不振,产品就会大量积压,找不到销路,国家经济就会破败,整个社会也会陷入萧条和贫困。如果人们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够销售一空,也能够实现它的市场价值,从而活跃国家的市场经济。

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实力还比较弱,更应该依靠“节约悖论”,大力刺激人们消费,鼓励人们消费,让整个中国市场活跃起来,跳出节约思维模式,着眼现实的经济生活,促进整个经济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