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蛛网理论:丰产不一定增收(1 / 1)

第八节 蛛网理论:丰产不一定增收

市场上某些商品的价格和产量因为相互影响而引起规律性的循环变动,这样的循环变动在1930年时由美国的舒尔茨、荷兰的J·丁伯根和意大利的里奇各自独立提出。这种规律的变化用图形表示的话就像蛛网一样,因此在1934年,英国的卡尔多就把这种产量和价格相互影响、循环变动的现象命名为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形象地把市场上的一些经济现象描述了出来,它是一种动态均衡分析。古典经济学理论分析说,供给量和价格的均衡关系被打破之后会自动恢复。但是蛛网理论通过对市场上的农产品进行分析,结果却并不一定会自动恢复均衡。蛛网理论对农副产品的市场分析很有帮助。

案例一:桃园县曾经是全省的产粮大县,主要生产玉米和冬小麦。虽然每年的收成都不错,但是一直卖不到好价钱。

在2007年的时候,由于干旱,桃园县的玉米收成并不好。但农民虽然大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歉收,却从中获取了不菲的经济收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因为玉米大面积减产,市场上的玉米供不应求,市场短缺严重,玉米的价格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少农民因为玉米涨价得到了实惠,欢欢喜喜地度过了一个增收年。

到了2008年,桃园县的农民因为去年玉米高价售出,大多放弃了种植大豆、花生这些秋收作物,都选择种植玉米,并期望从中获取更大的收入。可是,真正到了收获之后,农民才发现如意算盘打错了,因为种玉米的人实在太多了,市场需求达到了饱和状态,有些农民的玉米根本就没有卖出去。虽然这一年的玉米收成很好,但“物多必贱”,农民在丰收年却赚不到钱。

这就是很典型的“蛛网理论”。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农民种大蒜、黄瓜,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会使农民陷入丰产但不丰收的怪圈。这些农副产品,从开始生产到收获、出售都需要较长的生产周期,一旦确定生产规模并播种,那么在收获之前就不能改变它的状态。正因为如此,这些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并不能影响这个周期的产量,只能影响这些农副产品下个周期的产量,所以,这个周期的产量是由上个周期的价格所决定的。农民很难把握这一点,加上农产品的储存时间都比较短,这使农民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劣势,导致农民赚不到钱的情况频频发生。

在我国农村,目前实行的是统分结合、分散经营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样的经营体制使每个土地承包家庭都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我们国家的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产品的宏观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已经形成了买家市场,这就使家庭承包主体在农产品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面前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大部分分散经营的农户,他们的生产规模和种植的作物种类往往根据当年的农产品的热销情况来决定明年的生产,这就容易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同时,农民的市场意识相对较差,他们大多不会利用价格、成本、利润等进行产出核算,这样往往又形成了一哄而下的情况,使市场供求在下一周期短缺失衡,出现了“蛛网理论”中的运行情况。

这样的情况,首先需要调节市场经济,不能让农民单独面向市场。毕竟他们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出相对比较正确的市场预测,更不能控制市场,需要必要的市场调节。其次,农民也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态的进展,不应该轻易地随波逐流。

案例二:在美国,种植柑橘的农民就曾经遇到过丰产但不丰收的“蛛网理论”。在很多时候,这些果农甚至不希望丰产,因为自己丰产的时候,其他果农也在丰产。这样一来,柑橘的价格必定下降。

由于这些果农一直掌握不了这种产量和价格的变化,所以一直都不知道该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常常因为这样的生产变化和价格波动而苦恼。

果农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一个高招,他们组建了一个介于果农和市场之间的一个中介组织,称为“新奇士协会”。这个协会和以往组织所不同的是,它是由这些果农自行组织的,果农通过协会来面对市场,而协会就会控制柑橘的供给。当供过于求时,协会就会控制柑橘的价格,尽可能地减少果农的损失。新奇士协会还会通过各种渠道为果农们提供有利于生产和销售的信息和技术。

不仅如此,新奇士协会还做了许多果农靠自己能力所无法办到的事情,比如,协会为柑橘注册了商标,对柑橘进行宣传,针对果农的产量调节市场供给,对柑橘进行储存、加工和出口。新奇士协会的这些举措,不仅稳定了市场供给、平衡了市场需求,还使柑橘的价格得到稳定,从而使果农的生活得到保障,进而提高了果农的种植积极性。

蛛网理论一直强调的就是供需平衡,也就是生产和需求的平衡。但是,我国目前的农产品市场经常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按照蛛网理论,想要解决农产品价格波动和供求的不稳定,就要优化供给,加强市场建设。

美国果农的例子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市场经济并不是完美的,所以,农民想要走出“蛛网理论”的怪圈,不能光靠自身的力量,应该参照成功的例子,建立符合国情的民间机构或者组织,来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从而使农民更愿意种植农产品。这个机构或者组织必须是非营利性质的,最好是农民自发的组织。这样就可以完全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也可以将农民和市场紧密相连,让广大农民从价格不稳定的困境中摆脱出来。

案例三:苏阳大学毕业之后,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两年之后,看着同学一个个做生意都发家致富,自己还在给别人打工,苏阳心里就不是滋味,一直计划着自己也能像同学一样做老板。两个月之后,苏阳有了具体的计划,他毅然辞去了自己的高薪工作,决心下海经商。

上班两年,苏阳积累了一些资本,他把目光放在了目前比较热门的旅游业上,因为自己的一些同学都是靠开酒店、宾馆发财的,苏阳也想在家乡开个宾馆。

苏阳把想法告诉父母和朋友,一个搞建筑的朋友提醒苏阳,现在家乡已经有很多宾馆了,再投资开宾馆并不是很合适,并建议苏阳投资一些比较有潜力的项目。

苏阳听了,有些不服气:“别人投资宾馆生意就能赚钱,为什么我就不能呢?我就不信,多了我这一家宾馆,市场就饱和了、超载了?朋友说得有潜力的项目,现在还没有几个人做呢,能不能赚钱根本就不知道,还是开宾馆好!”

这样想着,苏阳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用在了宾馆的建设和装修上,还贷款购置了一流的设施。短短一年之后,苏阳的宾馆就拔地而起了,想着以后就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富有,苏阳心里很得意。可是,就在苏阳得意的时候,家乡的其他人也看到了这样的商机,一时间,家乡的酒店、宾馆比比皆是。

酒店、宾馆的不断增加,但是消费者并没有因此增加,苏阳的宾馆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收益,反而银行的贷款让苏阳很是头疼,每到这个时候,苏阳就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啊?为什么别人干是赚钱,我干就赔钱了?”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投资者都像苏阳一样被蛛网理论设下的圈套给蒙住了双眼。在投资的时候,往往会瞄准市场上最流行的致富项目,很少有人会把钱投在冷门的项目上。人们总是容易看到收益之后,再决定投资项目。殊不知,同样的商机,越是明显,发现的人就会多,当自己对一个项目感兴趣的时候,别人也有着同样的打算。最终,市场就会饱和,结果也只能是血本无归。而那些冷门项目却因为市场需求逐步升温,渐渐发展成热门项目。

现实生活中,买股票的人会明白,一只股票一旦涨价,很多人都会迅速跟进,并确信自己一定能够从中赢利。但是,大家都这么想的时候,就会产生资金膨胀,饱和之后的股价一定会大幅下跌,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放手,就很容易成为股市中的牺牲品。这就是经济学中的蛛网理论,如果投资者可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这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