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试风情(1)(1 / 1)

射狐 王征桦 1075 字 5天前

试风情(1)

却说元至正十二年,受洞天福地诸教祖佑护,元末白莲教声势大振,教下的红巾军,纷纷举旗起事。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这时候,朱元璋已投奔郭子兴,由于智谋出众,作战勇猛,受到了郭大帅的格外器重。郭子兴将义女马氏赐于朱元璋为妻。后朱元璋得军师刘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鄱阳湖一战,大败陈友谅,平江城逼张士诚自尽,正应长老“遇马而喜,遇鸡而明”之言。至元至正二十七年底,在李善长的操纵之下,朱元璋受百官劝进,登基做了皇帝。

皇太子朱标,性格宽厚,体弱多病,在父皇的猜忌和威压下,患病于洪武二十五年去世。不到二年,朱元璋病卒,将皇位传于朱标之子朱允文。朱允文年幼,大权旁落,兵部尚书齐秦和太常寺卿黄子澄把持朝政,力主削藩,先后有五位亲王或废或死,使得亲王人人自危,燕王朱棣是建文帝朱允文的四叔,此人早有野心,此时在道衍和尚的策划下,正好乘此机会,以“清君侧”为名,攻破南京,登基为帝,改年号为永乐。在朱棣攻克南京之时,建文帝下落不明,皇帝朱棣多次派人搜寻,皆无所获。

建文帝朱允文的失踪,以及朱允文的长子了无信息,始终是成祖皇帝朱棣的一块心病。他害怕朱允文登高一呼,百姓齐应,威胁自己的宝座。

说到朱棣,这里不得不说一个人,这人就是道衍和尚,后被明成祖赐名姚广孝。道衍和尚俗姓姚,十四岁时,度发为僧,改名道衍,自号逃虚子。三十岁时,姚广孝前往径山随师习禅。

道衍曾经在嵩山寺游玩,有个算命先生叫袁珙的见到他,大为惊讶,说:“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刘秉忠就是辅助元忽必烈统一中原,登上皇位的僧人,后受汉人唾骂。道衍听到后,不但不恼怒,反而大喜。

有一次,朱元璋从民间选拔僧人,分给诸位藩王讲经荐福,对于这些僧人而言,选择跟随那位王爷是最最关键的一件事情,只有一个叫道衍的和尚不动声色。不一会藩王们进来了,原先吵杂的僧人们立刻安静下来,他们知道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到来了。道衍用眼睛的余光看着那些藩王,他很快选择择了朱棣。朱棣并没有注意道衍,就在他行将经过的时候,这个沉默的和尚突然开口了:“燕王殿下,贫僧愿意跟随您。”朱棣愣住了,他回头看了一眼这个自荐的和尚,微微一笑,问出了一句似乎很有必要的话:为何?

“贫僧有大礼相送。”这下朱棣真的感兴趣了,心想自己贵为藩王,要什么有什么,这个穷和尚还能送什么礼给自己?便打哈哈道:“哈哈,你这穷僧,欲送何礼呢?”

“燕王若能用我,贫僧那就送一白帽子给燕王!”朱棣闻听此言,勃然变色,他显然懂得了道衍话中的意思,王上加白就是一个“皇”字,他快步走到道衍面前,用低严的声音假意怒斥道:“你到底是什么人,不要命了么?”

此时的道衍却是笑而不言,似乎没有听到这句话,闭目打起坐来。道衍心里明白:这个诱惑太大了,朱棣一定会来找他的。果然,过了一会,一个低沉的声音在他的耳边响起:“跟我来吧。”

道衍作为燕王的主要辅助和谋士,不但他在谋略上,能使得燕王当机立断,决意起兵;而且还出奇谋劝朱棣要以破釜沉舟,出师决战,远袭京师(当时是南京)。道衍曾对燕王说:“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燕王听从他的意见,挥师南方,攻下南京,燕王称帝,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朱棣为了感谢道衍,赐他俗名姚广孝。姚广孝想起自已真的如刘秉忠一样,因为刘秉忠原先也是和尚,法号子聪。刘秉忠也是当时皇帝赐的俗名。想到这些,姚广孝不由得惊叹起从前在嵩山寺遇到的算命先生袁珙的算术来。

袁珙自幼聪颖好学,有一次乘船出海到达洛伽山,遇见一位古怪和尚,传授他相人术。和尚要他先练好一双眼睛,每天对着太阳看,看得头晕眼花,稍停片刻,又看。久而久之,面对强烈的太阳光,睁开双眼,就习惯了,毫不感到刺激。然后又把赤豆与黑豆,撒在暗室里,要他一粒一粒地拾起来,分别盛在不同的碗里。开始分不清楚,到后来一眼就能识别。同时又把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挂在窗口,要他在月光下分辨出不同颜色。这样,经过长期训练,眼光锐利无比,然后才教他相术。

严格训练,再加上袁珙天资不凡,所以,被他相过的人,真正是百无一误。最令人惊奇的是,袁珙推算人的生死祸福,往往把某月某日,什么时辰和地点以及事情的变化如何,都说得很具体。别人把他所说的,用笔记来,事后核对,竟然半点不差。后来袁珙官至太常寺丞,这是后话。有一次,袁珙见到了一个落难年轻人名叫金忠的,觉得他大有富贵之相,于是赠他银两,说“你以后富贵了,可别忘了我啊。”金忠有了盘缠,便附乘一条商船到了通州,平时也为人占卜。这个金忠后来能役使鬼神,未卜先知,精晓兵法,官到兵部尚书,后文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