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战场双雄(1 / 1)

张巡传 同其尘 1515 字 4天前

:战场双雄

雍丘得到短暂的胜利,众将欢呼,他们擒获一百匹战马,八百余人,辎重若干,张巡望着远处的燥热,心却始终静不下来,他没有一丝高兴,因为一个对手缕缕败绩,并且还是不变的敌手,那么终有一胜,而他却没有失败的资格,他败不起,这就是他与令狐潮的区别之处。Www.Pinwenba.Com 吧

虽然这次痛打了令狐潮,让他滚回了陈留,但是下次恐怕没那么容易,而回去的令狐潮率着逃亡回来的两千将士已经来到陈留城下,守将见他身后残兵败将,不住露出轻视之色,都说你临危不乱,颇有大将之风,怎未见一次之胜,只怕是弄虚作假,搞不好还是借此消灭燕军实力。

虽是这样想,但他不敢言语,李庭望对他深信不疑,便回去了禀报,李庭望在城门上见到后,不住的心底微凉,本想下军令处罚,可看到令狐潮那种凝静的眼神,那种平缓的气势,似乎不是败军之象,这点倒不是迷惑了他。

而是他虽战败,却毫无退却之意,大军出发之前以明,若年底攻不下雍丘,自行了断,虽是如此,可他竟然毫无畏惧之色,也未曾看到那种蔑视和乞怜,只有真挚的信任,让本想发作的李庭望压了下来。

他在南阳也屡次碰壁,其实他明白,这两个地都不是好惹的茬,而且一将能战败到这种程度还不崩溃,的确于他人不同,他从令狐潮眼中看到了那种即将胜利的渴望,那种战败到底的意志,就凭这,他还是相信!

便没有言语,命人去开城门,让令狐潮来见他,等了片刻,两人在会议室见面,令狐潮站在哪半跪了下来,一句话未说,李庭望长叹了声,道:“令郎,某甚是器重你,非是救某一命,而是你之勇气,好自为之吧,此城不下于陈留,更何况与张巡守卫,更是比之临潼,某也在暗中着力,但无论如何,年底务必攻下,无论是何方式,军令在此,汝自行把握,下去吧,休整片日,再行定夺。”

“李帅知遇之恩,朴莫死不忘!”令狐潮不想解释什么,因为现实就是如此,这一切都是借口,他要的是将其做出来,仅此而已,他立即下去,待在房间里长达一天都未出来,油水未尽。

张巡这个贫农轻点了军务,去察看了雷万春的伤势,此时的他已经醒来,双肩还是不能多余运动,脸部那深深的口子已经结巴,大夫已经将伤口的线拆掉,可那道疤痕只怕是终生不去,他却乐呵道:无妨,算是某与诸位征战的纪念,待老时回想,犹然未尽,哈哈哈。说的诸将双眼湿润,哭笑不得。

他的耳朵依旧被包裹着,不知怎么处理,当知道雍丘这次大胜,将叛军赶至陈留的时候,雷万春不得不服张巡的计谋,可谓是软硬兼施,也不住替令狐潮感到可悲,捏了把冷汗,幸亏他是站在自己一方,这要是燕军一方,岂有天下耳!

殊不知,张巡这是守城,若是征战,还未见分晓,张巡依旧严阵以待,可这次他不敢再让令狐潮攻到城下,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必须趁其不备,大搓叛军,不然等兵临城下,悔之晚矣,便命人在陈留四周察看叛军动向,一有情况,随时回来报告。

话分两头,张巡这里主战着江淮一带,可以说,若不是他,江南数百城邑,千万百姓将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是他用自己的信念和众将士的生命换来了短暂的和平,用血浇筑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长城,决不能让叛军踏入一步。

而此时,在安史之乱的另一个战场却遭到了巨大的危机,就连逃到灵武的新任唐王李亨都危在旦夕,郭子仪赶到后与回纥首领葛逻支谈判希望得到支援,根本原因是:唐肃宗发兵南征,宰相房琯在陈涛战败,损兵折将,大伤元气。

此话还得从年初说起,郭子仪一生戎马,立下赫赫战功,三救唐王,被称为:权倾天下而不过,功高一代而主不疑,他从安史之乱爆发开始就与叛军征战,当时,郭子仪被唐玄宗任为卫尉卿、灵武太守、朔方节度使,统兵东讨叛军。他审时度势,避实就虚,向叛军后方出击,切断其前后方之间的联系,使叛军陷入首尾不能相顾的被动局面。

爆发之初,郭子仪率朔方军出单于府(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沿黄河东进,首先收复了静边军(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县),斩叛将周万顷,将其头颅挂于城墙之上。

继而击败了进犯河套地区的叛军大同军使高秀岩部,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治所在今山西朔县),东进东陉关(今山西代县东北胡峪山上)。因出兵旗开得胜,玄宗晋封郭子仪为御史大夫。

天宝十五年(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唐玄宗命郭子仪回朔方,招兵买马,准备收复洛阳。郭子仪推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玄宗允准。李光弼与史思明争夺常山(治所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激战40余日,无法取胜。

于是,郭子仪与李光弼合兵10万出井陉关(在今河北井陉北井陉山上),一连收复7座县城,直指常山郡。郭子仪从后面包抄,把史思明的两万余名精锐部队团团围住,然后兵分四路,从四门杀进常山城,经过激烈战斗,攻占了常山。

史思明率军逃窜,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在沙河(今河北新乐、行唐县河段)追击,大获全胜,史思明退守恒阳(今河北曲阳县)。不久,史思明退出恒阳城,李光弼率军进入恒阳城内,叛军又杀了回来,反将李光弼围困城中。

李光弼请求郭子仪火速援救,郭子仪急率轻骑一万星夜驰来,与李光弼内外夹击,打得史思明损兵折将,元气大伤,狼狈逃往范阳。郭子仪遂与李光弼屯驻恒阳,深沟高垒,严阵以待。

安禄山听说史思明战败,恼羞成怒,当即选拔了两万精锐骑兵前来迎战。两军交锋十几个回合,唐军愈战愈勇,直打得叛军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郭子仪、李光弼领兵退守恒阳,一面依托深沟高垒,据险坚守;一面采取“敌来则守,敌去则追,白昼扬兵,夜袭其营”的作战方法,不给叛军喘息机会。

几天以后,叛军果然疲劳不堪,士气尽丧。这年六月,郭子仪、李光弼率领仆固怀恩、浑释之等将领分左右两翼向嘉山(今河北曲阳县东)叛军冲杀。叛军丢盔弃甲,四散逃窜,唐军大获全胜,杀死叛军4万余人,俘虏5000人,缴获战马5000匹。溃逃中史思明中箭受伤,披头散发,光着脚片,逃回博陵。

这个消息极大地鼓舞了河北各郡百姓,几十个州县纷纷杀死叛军守将,迎接唐军。郭子仪、李光弼正待乘势挥师北上,直捣叛军老巢范阳时,传来了哥舒翰兵败丢失潼关的消息,形势急转直下。

马嵬驿兵变后,唐萧宗继位,命郭子仪为司空、关内河东副元帅,命其班师回凤翔(今陕西凤翔)守卫,郭子仪认为: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东下可进东京,西上可取长安。于是,他派人秘密潜入河东,准备内应唐军。

就在这时,唐萧宗征兵南下,想快点收服长安,宰相房琯在陈涛战败,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只能倚靠朔方军为根基。叛将阿史那从礼(阿史那氏是蒙古高原游牧民族,从礼是此守将的名。)率五千骑兵直逼而下,引诱河曲九府,一场大战即将爆发,而此时,郭子仪才刚刚赶到,还在说服葛逻支借兵征战。

不知结果如何,大唐再次陷入倾覆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