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关于职业情绪的思考
【例1】
角色扮演是一种由现实中的人物进行情景模拟的活动。如何进行情景模拟呢?是不是和儿童“过家家”一样呢?
情景模拟是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根据相似的测试项目,将被试者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
情景模拟假设解决方法往往有一种以上,其中角色扮演法是情景模拟活动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其测评主要是针对被试者明显的行为以及实际的操作,另外还包括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
总的来说,角色扮演法既是要求被试者扮演一个特定的管理角色来观察被试者扮演一个特定的管理角色来观察被试者的多种表现,了解其心理素质和潜在能力的一种测评方法,又是通过情景模拟,要求其扮演指定行为角色,并对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行为技能最有效的一种培训方法。
“角色扮演”游戏
疲惫不堪而又满腹怨气的酒店服务人员,面对丢失随身物品的顾客的投诉和谴责,强扮笑颜并努力显示出友好,这便是“表面掩饰”,它有别于“深度展现”,即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展示出来。
当然,这位服务人员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势必会指着酒店里“请您看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小心扒窃。”的标示大发牢骚,无可避免地引起一场争吵。
然而,如果这位筋疲力尽的服务人员能对顾客示出同情,并能对乘客的处境流露出深有同感。这一解决方式可能会更健康些。原因在于这么做所造成的压力和消耗较小,减少了前者因工作需要而进行“扮演角色”所带来的情感疲劳。
在这里,“扮演角色”一词出现了。那么,我们这里所说的“扮演角色”和“例1”所讲的“角色扮演”有什么区别呢?
当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太多感情,仅仅是敷衍了事,或迫于某种约束和压力时,他就会变得空虚和疲惫,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工作,那么只能是索然无味地演绎本职角色了。而这种“扮演角色”的行为,是一个不断积累自己的不良情绪的过程,当这种不良情绪无法得到疏导和转化时,势必会影响工作所应该得到的正常结果。同时,也会损害自我健康。
“角色扮演”是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进行的培训。它有别于“扮演角色”的根本是:命题不同。一个是真命题,一个是假命题。我们不难想象,如果让你在一种毫无压力的环境中饰演一位酒店服务人员,你一定会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热情地投入到“演绎”的过程中。这种表演,有助于你了解社会中酒店服务员这一角色的本职工作,以及心理状态,并逐步适应、接受和体谅它。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假命题,你并未经历实践和时间的考验。所以,也无从判断你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酒店服务人员。
讲到这里,你是否已经明白一些了呢?两者之间的不同就在于进行过程中所衍生出的压力和情绪非常不同。当我们置身事外的时候,往往才能看清楚事情的本质,这也是“角色扮演”和“扮演角色”带给我们的启示。所以,当你对本职工作失去热情的时候,不要选择“扮演角色”游戏,而是选择“角色扮演”的游戏。
情绪管理与压力调适
沃顿商学院管理专业教授西格尔·巴萨德说:“情绪会像病毒一样,由一个人传染给另外一个人。”你肯定碰到过类似的情况:身边总会有几个一天到晚怨天尤人的同事,几乎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他们始终都在抱怨。几句泄气话,就能让一个创意十足的头脑风暴会议半途而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坏情绪可以传染,消极的态度甚至能抵消掉好消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绪是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同时普通心理学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
“情绪传染病”会对个人的心情、情绪和整体性格倾向,会对工作业绩、决策过程、创造力、营业额、团队合作、谈判和领导力等方面产生影响。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产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你所面对的是你特别在意其结果的问题和事件。
我们以工作收入为例。假设你的工作是业务员,每个月都必须接受绩效考核,你的业务量直接和工资挂钩。所以,绩效不佳势必会影响你的收入和晋升机会——这种必然存在的联系从一开始就在有形无形地困扰你,当业务量达不到的时候,你会紧张,会着急,会思考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更多的客户,以增加绩效。
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正确理解这份压力了。首先你问问自己是否尽力而为了?还有什么补救方法?让事件有条理地进行,不要乱了方寸。事实上,适当地承受一些压力是好事,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继而你能够学会如何从压力中激发自己的潜能,渐渐地变成一个充满丰富经验的人。不要觉得这么做很难,对于人来说,所有事情都不是生下来就会的,必须善用自己的时间去学习。
压力并不是因为工作量大、孩子不听话、家庭变故,或者某些特殊事情的发生等外在原因造成的,而是个人生理和心理上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或许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你的情绪特别敏感,容易发生强烈的波动,但是对于别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再举一个说话的例子。某人说的话,别人听了觉得正常,但是换作你听了,或许就接受不了,反应很强烈。这也是情绪敏感造成的结果。假设没有方法改善,那么这件压力的因子会越来越大,大到变成一种生存的焦虑时,日子即将会更难过,压力只有增加没有减少。总的来说,压力一定来自某一件你还没有解决的事,建议朝着解决的问题方向去减轻压力。
·花几分钟时间整理一下桌面凌乱的资料和办公用品。
·泡杯茶喝。
·闭上眼睛冥想几分钟。
·双手放在脑后,靠在椅子背上,十指敲打后脑勺。
·放慢语速讲话。
怎样处理厌职情绪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每天早晨真开眼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真不想去上班呀!打电话向老板请假,继续蒙头大睡吧。可是,想想公司的请假制度,想想即将到手的全勤奖,还是忍痛离开温暖的被窝,匆忙地赶往单位了。然而,刚刚走进办公室就感觉胸闷气短,此时,老板刚好走过你身边,不经意地瞥了你一眼。谁知到,这好似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你想辞职,马上!
晚上回家,忍不住给父母打电话,将厌职情绪和盘托出。谁知到,他们大惊小怪的乱了阵脚,反复劝解之外还进行了总结性批评:你给人家打工,干活拿工资,还有资格厌职呢?
于是,一道电光火石在脑海中划过,身体某个地方发出脆裂的声响,你觉得很受伤——凭什么呀?难道给别人打工就必须夹着尾巴忍气吞声地做人吗?
厌职情绪在职场十分常见,相比男性,女性一般比较感性,所以厌职情绪发生在职业女性身上更为普遍。职业专家分析,厌职情绪有阶段性和周期性之分,如果更加细分,在周期性厌职中可以分成“不满型厌职”、“情绪型厌职”和“压力型厌职”;在阶段性厌职中又可以分为“挫折型厌职”、“平台期厌职”和“逃避型厌职”。
压力型厌职多见销售员、创意人员和公司的经营者。繁多的业绩考核和生存压力使他们的神经濒临崩溃,想放弃工作又舍不得高薪的待遇或已经取得的成绩一旦发现自己因为压力开始厌职,就应该给自己放个假。压力应该是阶段性的,由放松的假期来补偿,由此恢复平衡的心态,这样才可以举重若轻地对待困难。
挫折型厌职来自对目前职业的不满。比如,工作枯燥无味、工作条件太差、报酬太低、离家太远、工作时间太长、没有发展前途、同事关系难处、领导脾气太坏等等。产生此类厌职情绪之后,你可考虑通过更换工作来消除。
平台型厌职多发生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职位的人群。这累人通常性格外向,兴趣广泛,不喜欢无味的重复劳作,需要新奇事物的刺激。当对一项工作已经熟练掌握、并且发现上升空间被限制的时候,厌职情绪就会产生。
情绪产生之后,除了仔细思考自己职业目标之外,在工作中经常尝试一些变革和突破,能够有效地缓解平台期厌职情绪,化不利为有利。
※延伸阅读
有一个员工在他的MSN签名道:逃避像鬼魅一样引诱我!不难猜到,他正处于逃避型厌职状态。当我们深受感情理由的牵绊和干扰时,就容易对工作产生逃避情绪,也降低了对职业发展的热情。只有感情和工作两者都如意,生活才可以更加丰富和平衡。
梦想少一点,计划多一点
如果你不想一直做一个低级经理,或是一名文员,就必须寻找一条能帮助自己达到另一职位的改变之路。考虑清楚有关自己理想职业的每一个步骤:从工作形式到工作环境,然后确定自己所追求职业的标准或目的。
具体方法:把所追求的理想职业划分成尽可能短的各阶段。循序渐进是改变不称心工作的最好方法。
不要忽略你的业余生活
有些人只会拼命工作,稍有松懈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一般情况下,老板很喜欢这样替公司卖命的员工,早晨早到,晚上加班,连周末成为工作时间。实际上,工作成了占用其全部时间的罪魁祸首。这样的人除了工作,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时间长了,势必会对工作产生反感。
寻找工作外的成功
你有什么业余爱好吗?你是否像对待本职工作一样认真对待它们呢?你是否在业余爱好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并同样引以为荣呢?
职场中很多人只把办公室中取得的成绩当成唯一,这样的人在事业上春风得意时便会沾沾自喜,一旦工作遇到麻烦,就感到羞辱。如果将自信放在其他方面同时发展,那么当工作受挫时,就容易保持积极的心态。
试着对别人微笑
如果你每天早晨想到上班就感到怵头,那么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与同事的人际关系没处理好。尽管如此,也不要主观地消极对待,虽然不喜欢与之相处,但必须和他们积极相处——最好的办法就是微笑。
当你在电梯里看到同事时主动微笑,他也会报以微笑;当你在办公室看到同事,礼貌地微笑,对方亦然。这是因为“以礼相待”是人的本性。想要与平时关系不怎么好的人在一夜之间就建立亲密关系是不现实的,但如果你真诚地去改善同事关系,那么迟早会融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