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找一个强者做对手(1 / 1)

第七节 找一个强者做对手

【例1】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17年2月19日出生于乔治亚州府哥伦布,是一个珠宝店主的女儿,卡森·麦卡勒斯十五岁时患风湿热,但被误诊和误治,导致重病患身,医生预言他活下来的可能性只有5%,然而,麦卡勒斯并没有被医生的预言吓倒,她经常阅读幽默小说,看滑稽电影,坚持每天至少大笑一次。

每次大笑后,麦卡勒斯都感觉自己的疼痛减轻了许多。他坚持这种“笑疗”,病情得到了控制甚至逐渐好转,而麦卡勒斯也能专心从事写作。二十二岁完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创作。这本小说在美国“现代文库”所评出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列第17位。她的更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戏剧。

快乐是一种强大的竞争力

快乐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一种强大的竞争力。一个不快乐的人,是缺乏激情和创造力的,自然谈不上具备与人竞争的充沛精力。对于一个弥漫着不快乐气氛的公司来说,它同样也是缺乏竞争力的。当今,有专家甚至表示:“快乐指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衡量一个国家成功与否的最佳指标应该是快乐,而不是GDP。

“2005年CCTV中国年度雇主调查”上榜企业,如联想、海尔、爱立信、万科、STARBUCKS、百度和阿里巴巴等企业,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一个快乐的企业是员工有成就感和归宿感的企业,是老板和员工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的企业,是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人尽其才、公平竞争的企业,是重视业绩表现、重视员工个人发展的企业。从这些企业良好的发展中得到的另一个启示是:无论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企业来说,只要它/他是快乐的,那么就一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力。

奥林匹克精神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我输给你我会尊敬你,是你让我看到了我的不足,如果我赢了你,我依旧尊重你,因为没有你我不会变得更强。”这句话不但反映出一种理性的竞争观念、对竞争对手的尊重,还反映出每个人面对竞争时,最有利的武器应该是放松而快乐的心情。

可是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不是快乐地对待,也不是抱着谦虚与学习的精神,而是带着一种强烈的嫉妒与排斥。实际上,这样的情绪拨动,是虚荣心在作祟,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同时,也失去了努力真正超越对手的精神,即使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就,然而建立在不健康心态上的成绩也很难在更高层次上有所建树。

在竞争中能过获得优势击败你的人,一定在某方面有独到之处,这是成功者努力的结果,而落后一方要做的就是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将来更大的竞争做好准备,把先前的劣势变为优势,把先前的优势变成更大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这样的结果符合人生的本质。人生的本质需求就是思想感情和生活需要、思维智慧和劳动作为、理想意志和现实发展的高度结合。这样的竞争被倡导为一种解脱现代人心理压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一种健康的竞争。

快乐竞争的本质就是:了解对手,学习对手,击败对手。

【例2】

在北方的电器市场上,诸多电器经销商经过明争暗斗的激烈市场较量,很多电器经销商都销声匿迹了,最后只有两家经销商在彼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后,脱颖而出,这两家我们暂且称作李、王两家,这两家在市场占据的市场份额不分胜负,也是双方最强硬的竞争对手。

有一年,李家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采取了极度扩张的经营策略,大量地收购、兼并各类小企业,并在各市县发展连锁店,但由于实际操作中的失误,造成信贷资金失控,经营包袱过重,其市场销售业绩顺带直线下降。

这时,许多业内外人士纷纷提醒王家——这是主动出击,可以一举彻底击败对手李家,进而独占该市电器市场的最好商机。

王家却始终不曾采纳众人提出的建议。

反而在李家最危难的时机,王家出人意料地主动向李家伸出援手,拆借资金帮助李家涉险过关。最终,让李家的经营状况日趋好转,好转后的李家又成一直给王家的经营施加压力,迫使王家时刻面对着这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有很多人曾嘲笑王家的心慈手软,说他是养虎为患。可王家却没有丝毫反悔之意,依旧殚精竭虑,四处招纳人才,并以多种方式调动手下的人拼搏进取,一刻也不敢懈怠。

就这样,王家和李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是朋友又是对手,彼此绞尽脑汁地较量,双方各有损失,但各自的收获都很大。多年后,王家和李家都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商业巨子。

面对事业如日中天的王家,当记者提及他当年的“非常之举”时,王家一脸平淡地说:击倒一个对手有时候很简单,但没有对手的竞争又是乏味的。

一个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应该感谢对手时时施加的压力,正是这些压力,化为想方设法战胜困难的动力,进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危机感。

从中也启示我们,把对手扶起来,不止是一种襟怀,还是一种智慧。

对手即朋友

对手就是对手,毋庸置疑。

对手有着相当或超过我们的才能,他们与我们在同一片领域里竞相追赶,他们是与我们争夺到达成功彼岸游轮船票的人,他们是与我们一起狂奔向胜利终点的人,他们是与我们一同向希望之塔塔顶奋进的人。有时,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实现梦想的本就迂回曲折的历程可能会充满了更多的艰难险阻。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总在我们身旁默默守候、注视着我们的人,朋友是危难关头总能挺身而出的人,朋友是与我们同上冰山、共下深海的人,朋友是总能在你气馁时为你打气的人,朋友是在你停滞不前时为你加入机油的人,朋友是点亮你人生之灯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本来困难重重的人生之旅有了更丰富、更明亮、更鲜艳的色彩。可以说,朋友是调色盘,是在人生中画下彩虹的画笔。

有人一听到对手即使在炎炎六月也会感到寒风凛冽,一看到朋友即使在隆冬腊月也会有暖意袭便全身之感。对手与朋友看似是两个水火不容的对立面,其实不尽然,对手也是朋友。

你经常可以在都市街头看到闪着金色的麦当劳M标志,但是当你再环顾四周时,还会发现除了麦当劳快餐店外,还有肯德基快餐店。它们已成了中国都市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麦当劳的地方就有肯德基,有肯德基的地方也少不了麦当劳。两者形影不离,成了打不散的冤家。有时我们不禁自问,麦当劳与肯德基是对手还是同盟?这是麦当劳、肯德基心中的秘密,也是人们探寻的秘密。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关系,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对手即朋友。

首先,朋友是帮助我们取得进步的人,而对手难道不是这样的人吗?他们为我们的前进施下重重阻碍,使我们倍受精神压力的煎熬,但换个角度想想,正是因为这样的阻碍,这样的艰难,我们才会获得成功的快慰。而这时,所谓的压力早已转化为动力了。

朋友总在你人生低谷时为你打开一扇门,而对手此时会将你独自留在黑暗中,你只有靠着自己反反复复甚至是头破血流的冲撞,才能在黑暗中摸索出一条路走向光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朋友是给了你帮助和鼓励的人,而对手更是帮助了你的人——他让你学会了独立、坚持、忍耐,他更能让你“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生需要朋友,也需要对手。对手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朋友,因为他们,我们的人生才不会缺失。一个对手也没有,“无言独上西楼”的境界是一种孤独,是否也是一种悲哀?好好享受人生吧,视对手为对手,也视为朋友,黯淡的人生之旅,便会在这时被点亮!

【例3】

一只青蛙有一个邻居是老鼠,但是青蛙不喜欢自己的老鼠邻居看着老鼠总不顺眼,总想找个机会教训教训它。

一天,青蛙见到老鼠,就想到一个点子,叫老鼠到水里玩。老鼠不敢,青蛙说有他有办法保证它的安全,用一根绳子把它们连在一起,老鼠终于同意一试。

下了水,青蛙大显神威,它时而飞快游得,把老鼠拖的东倒西歪,时而又潜到水底,把老鼠折腾得死去活来。老鼠最后被灌了一肚子水,泡胀了飘浮在水面上。

这时,空中飞过的老鹰正在寻找食物,发现了漂浮的老鼠,就把老鼠抓了起来,相连的绳子把青蛙也带了起来。吃掉老鼠后,意犹未尽的老鹰把嘴又伸向青蛙。

在被老鹰吃掉之前,青蛙后悔地说:没想到把自己也给害了。竞争是有规则的,当我们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去对付竞争对手的时候,也许我们自己已经也踏入失败的门槛。

竞争道德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人类以及整个生物界进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才有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竞技体育,是因为它能最直接、最痛快淋漓地表现与满足人们的竞争**。正是在永无休止的竞争中,人类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极限”,不断达到新的水平。但是,人类的竞争,毕竟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竞争,抹煞了这一区别,弱肉强食的丛林原则便会登堂入室。“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由竞争引发的残酷杀戮,使人类逐步懂得了以规则规范竞争的重要性。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里,人们固守道德准则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种规则,随着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不断完善。

但凡竞争都是为了利益。在利益的驱动下,在冲突导致的压力下,人的道德防线则显得不那么牢固。竞争需要正确的手段,因而急需加固这道道德防线,使人在竞争中坚守原有的道德准绳。

“原则—公平”意识的培养是指的是在竞争中应遵守的最为基本的原则,自觉接受原则的约束,并从中体验到公平的明确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人能够正确理解外在的竞争环境,刻守一般的道德原则,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

“人际相融”意识是基于人伦道德基础上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思想意识。它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性(相融)假设上的。针对“人际相融”我们提出的假设是以“尊重”、“理解”、“宽容”、“平等”为主题。

“利益相融”意识通过改变我们权宜利益的思维方式以及培养形成“共同利益”意识来实现的。对于竞争的结果,人们都有一个预想的回报利益,同时将利益放置于群体中进行比较,得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利益地位,这就是横向比较。还有纵向的利益比较方式,即预想的利益与现实利益的比较。应该说横向的利益比较是最容易激发人的竞争潜力,同时也容易导致自我认知的偏差。纵向比较较容易使人感到自我满足。因此我们应该把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结合起来调整合适的竞争动机,保证理智的行为,并在反复的强化中形成“共同利益”意识。

“原则—公平”的意识可以使人采取符合竞争原则的行为,减少或杜绝社会生活中的粗俗、非正当竞争手段;“人际相融”意识则可以避免因竞争引发的人际冲突诱发带有攻击性质的非正当竞争行为;“利益相融”意识的确立是一种主动策略,它不但避免上述负面问题的发生,而且还能培养我们积极主动的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