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眼界决定境界(1 / 1)

第六节 眼界决定境界

【例1】

几年前,有一位记者到建筑工地采访,用“你正在干什么?”分别问了三个建筑工人。第一个建筑工头也不抬的回答:“我正在砌一面墙。”第二个建筑工回答记者的是:“我正在盖房子。”第三个人笑着回答记者:“我在为人们建筑漂亮的家园。”

面对同一个问题,同是一个工地上的三个建筑工人,回答的内容却不相同,记者觉得很有趣,就将他们写进了自己的报道。

等待到几年后,记者又找到这三个建筑工人的时候,令他非常吃惊:当年的第一个建工人现在还是一个建筑工人,仍然像以前那样砌着他的墙:而在施工现场拿着图纸的设计师竟然是当年的第二个工人;至于第三个工人,记者没费多少时间就找到了,他现在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前面两个人正在为他工作。

由三个建筑工人现在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出,同一个问题我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看看问题的角度却要更远更大,从更大角度的去看问题,就会有更广的眼界,而一个人的眼界就决定一个人的前途。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只是有信心不一定会赢,但没有信心一定会输;只是有行动不一定赢,但没有行动一定会输;只是有目标不一定赢,但没有目标一定会输;只是志存高远不一定赢,但是脚踏实地就一定可以成功。成功之路虽然艰辛却并没有高深的玄机,要善于思考,善于不断地琢磨自已所遇到的人和事。如果你只会抱怨,那么永远都无法进步。你不仅仅是单纯地在给公司打工,更多地是在为自己而战。

想要捧得成功的果实,只有勤奋思考是不够的,还必须持有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态度,千万不要随便看轻你现在所做的每一份工作!因为你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你永远都在为自己工作。

我们应该珍视每个工作机会,不论干什么都必须用行动说话,而不是口舌。坐等绝对没有机会,走着有一个机会,跑步则可能有两个机会。为了获得机遇所做的努力来自个人,而机遇同样属于你自己。或许,出于某种原因,你的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下去,即便如此也决不能待在家里,浑浑度日,做一些无聊的事情。你要给自己规定工作量,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为后来的工作、为将来的工作业绩打好基础。

职场中存在两种人,一是整天怨天尤人,抱怨老板有眼无珠,不能提拔自己,抱怨公司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另一种人则会站在自己上司的位置上来考虑他需要什么,思考自己离上司的要求还差多远。对比之下,自然是后者容易得到晋升。另外,还有一些人只知道取悦上司,却忽略了自己的下属。实际上,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上下左右的人,其中既包括上司也包括下属,还有平级的同事。

人们的**总是无穷尽,既想获得名声、地位,又想得到金钱、权利。这些东西是许多人的“成功梦”,而这其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别人给你的,比如,一个人不可能自己给自己声誉或者权力。那么他人为什么会平白无故地给你这些呢?归根结底,是你必须首先舍弃自己的利益,给他人带来好处,然后才能得到回报。所以,志存高远的人通常能够正确地选择自己的命运,同样也能明白正确地放弃即为选择的道理。

最后,一个能够脚踏实地做事的人,首先必须耐得住寂寞,其次要接受失败。人生如掘井,只有专注才能专业,只有专业才能卓越,如果在一个地方挖几下就放弃了,在另一个地方挖几下也放弃了,就永远都挖不到水。这也是许多人对“志存高远”这个道理知“道”容易,而守“道”难的原因。

【例2】

1845年,一对德国兄弟来到当时垦荒的纽约。

作为德国裔的移民者,开始的生活很艰苦。哥哥原来还有一技之长,就是在德国做泡菜。而弟弟年纪很小,什么都不会。当生活实在无法继续的时候,哥哥首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纽约这么繁华的一个都市,不适合我们外乡人生存我准备去加利福尼亚的乡间继续做泡菜。”

看到哥哥做出了决定,弟弟无奈地说:“我没有手艺,还不如留在这里,白天打工晚上可以学习。”兄弟俩分别后,弟弟开始琢磨学点什么。思来想去,他决定攻读地质学和冶金学,而他的哥哥到了加利福尼亚比较富庶的乡间,看到一块十分廉价的土地,买下来开始种植卷心菜,然后腌制泡菜。哥哥特别勤劳,他觉得自己有一技之长,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

几年以后,弟弟大学毕业了,到加利福尼亚来看望他哥哥。哥哥说:“你现在手里都拥有什么呀?”他弟弟说:“我除了拿了个文凭,别的什么都没有。”哥哥笑呵呵地说“你还是应该跟我扎扎实实地干活啊。我带你看一看我种的这个菜园子吧。”

说完,哥哥把弟弟带到了一望无垠的卷心菜的菜园子里。他得意地说:“你看,我拥有这么大一片菜园,每个月的收入非常丰厚,这是四年来我所取得的成就,而你选择留在纽约读书,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各自的高度。”

对于哥哥的嘲讽,弟弟没有理会,他自顾自地蹲下去观察卷心菜,不时地拨动泥土。过了一会儿,他急匆匆地进屋盛了一盆水,然后把菜地中的泥土放在水里漂洗。忽然,弟弟惊讶地握住了哥哥的双手说:“我准备测试一下这块土地,因为我在脸盆底下发现了一些金灿灿的金属碎屑。”

当弟弟运用他的冶金和采矿所有的知识鉴定之后。他长叹一声说道:“哥哥,你知道吗?你是在一座金矿上在种卷心菜。”

视界决定眼界

“眼界”是指一个人接受事物的开放度,暗含了其个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一套业已形成的习惯;“视界”,是外在的,是由其特有的“眼界”所看到所理解的世界,所以世界是什么样子在每个人眼中总是千差万别的;最后“境界”产生了层次的高低。

一个人智慧和眼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具备大智慧、高眼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

当然,我们普通人要都变得具有大智慧和高眼界是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一些比较普通的方法收获启发和教益。比如,多到外面走一走,习惯和周围的人们交谈、交流等等。俗话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行路,各处走走看看,是开阔眼界的好方法。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具有广博学识、好学深思者方能办到。”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又何尝少呢?举一个海尔集团的例子。海尔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业之初遭遇到冰箱质量不过关问题,张瑞敏敏锐地认识到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所以不回避、不退缩、高高举起大锤,砸向质量不过关的冰箱……经过短短20余年的质量和品牌经营,今天的海尔终于成为中国家电市场的王者。当年张瑞敏高高举起的大锤确实“惊世骇俗”,但却是充满大智慧和高眼界的大锤!

正是这一锤,才砸出了一个世界级的海尔!其实,很多企业都会遇到产品质量问题,是不是都能具有张瑞敏那样的大智慧和高眼界而勇于对自己的产品痛下“重锤”呢?

我们常说“抱着金碗讨饭”,说的不就是那些缺少大智慧和高眼界而不能善加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不能发挥它们的真正价值的现象吗?

【例3】

有个故事说,宋国有户人家祖传一稀世秘方——不皲手的药方,手脚即使在数九寒天沾水后,涂上它就不会皲裂开。这家人借着这个秘方成了漂洗世家。

一次,一个旅客路过这家人,听说这家人有这样的秘方后,立即对这家人说,要用百金购买他们的秘方。

这家人商量一晚上,他们都认为,家人虽然掌握着这一秘方绝技,但是世代辛苦漂洗也才勉强糊口,现在既有人愿出百金的高价来买,为什么不卖呢?于是这家人都决定卖给过路客。

这个过路客拿到秘方后,直奔当时正遭越国进攻的吴国。应征吴**队,吴王正好也看中此人,就派遣这人带兵出击越国,此时,正是寒冬腊月,向越军发起的又是水攻。但是这个人用买来的秘方,制成药膏,用来给吴军士兵涂摸,可以使士兵手脚不冻、不皲、不生疮,这大大提高了吴军的战斗力,最大胜越军。这个人因此被吴王封侯,成为至富至贵之人。

由此可见,同一个秘方给不同的人用,可以带来不同的人生效率。漂洗世家眼睛只盯着漂洗,仅能维持生计而已;而一个过路客因为拥有大智慧、高眼界,用一个小小的秘方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胜负,从而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眼界决定境界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某事物让我们大开眼界!”什么是“开眼界”呢?最早的时候,它属于佛教用语。“眼界”即“眼根”,为六根之一,基本算是现在的视觉器官,包括眼球和视神经等。因为六根属于“十八界”中的一类,所以“眼根”亦名“眼界”。

当我们看到了以前未见到过的东西,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便称之为“开眼界”。眼界是指人的见识广度,而境界,是指人的思想、情操所达到的程度或层次。所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能做得好。眼界越宽广,境界越高,这就是眼界决定境界。

境界的大小,完全可以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判断事物,而只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想要达到这种大境界,就需要要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因为“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让自己“眼界大开”这是最好的准备。此外,适当的时候学会放手(放弃),或许也是最正确的选择。

一个人做事的方式和效果,决定于他的智慧的大小和眼界的高低。只有那些拥有大智慧、高眼界的人,才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正价值,从而发挥出事物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