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有效思考的第一步(1 / 1)

第二节 有效思考的第一步

【例1】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召开讨论会。会议上,人们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才造成这样的结果。因此,动物园决定将笼子的高度又加高1米。

第二天,动物园管理员又发现了跑到笼子外面的袋鼠。最后,他们又将笼子的高度加高了1米。

让管理员感到奇怪的是,袋鼠在第三天的时候全部跑到笼子外面来了。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再加高2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

“很难说。”袋鼠回答,“如果他们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洞悉问题的本质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工作中,无论是社会现象还是经由媒体报道的信息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一个令人讨厌的事实——问题无处不在。解决问题确有其法,但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思考,而有效思考的第一步则是洞悉问题的本质。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心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法把精力集中到解决问题上面。这个时候,很容易引起思维的混乱,分不清事情的“本末”、“轻重”、“缓急”,这是工作中的大忌。如同例1中说道的“袋鼠”和“笼子”一样,人们自作聪明地认为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袋鼠”的弹跳力太强,“笼子”的高度太低,却忽略了“忘记关门”的细节。所以,问题的本质被掩盖了,人们不停地加高“笼子”,防止“袋鼠”跳出去,可是问题却好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了。

事有本末,“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自然不得要领了。好多时候,问题会困扰我们,使得我们常常会对着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反而就是解决不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只能说明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被问题的表象所迷惑,只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静下心来思考,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清事情的“本末”、“轻重”、“缓急”,然后从重要的方面下手。当我们冷静、深入地思考问题的根源,逐丝剥茧地挖掘出事情背后的真相时,我们同时也会发现那些多如牛毛的问题有许多“虚假”的表象。

对于解决问题本身来说,“虚假问题”就是干扰或阻挡人们采取正确的、具有针对性的思路或方法解决问题的“幌子”,它会误导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不幸的是,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人们迅速地适应着计划时代、经济时代、科技时代、经济时代以及信息时代。今天,信息资讯过于丰富,更新速度过快,人们渐渐习惯“吃速食”,对事物判断却日趋浅薄。

与此同时,社会多元化也造成了个人意识的觉醒,很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这些人难以忍受令人不快的事物,特别是一件事的结果没有达到期望值的时候,这种落差会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一些性格比较浮躁,个性激进的人,往往会因为性格或者情绪的原因,将原本很小的问题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化、复杂化,从而丧失了对问题本身的或者根源性的思考。

面对问题前,参与者应该冷静思考一下问题究竟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只有这样,才不致陷入虚假问题的陷阱而不自知,也能很快地将真正的问题解决。

确定事情的真实性之后,面对真正的问题我们还应该懂得如何独立思考。惟有具备独立思考的品质,才能促使我们全面地了解问题,同时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

【例2】

从前,父子二人赶着一头驴到市场上赶集,途中忽听见有人说:“你们看那两个傻瓜,他们原本可以舒舒服服地骑驴赶路,非得自己走,真是太傻了。”听到这样的话,父亲赶紧让儿子骑在驴上,自己继续走路。

走着走着,父子二人在路上又遇到一些人,这些人对老汉的儿子指指点点说:“你们看,这个儿子多不孝顺,让父亲走路他却骑在驴上。”这样一来,父亲赶快和儿子互换了位置,儿子在下面走,父亲骑驴上。

走着走着,又遇到几个人指着父亲说:“这老头身体也不错呀,怎么让儿子在下面累着呀?”于是,父亲又赶快下来,让儿子骑到驴上。

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次,父子两人只好一起骑到驴上,没想到又碰到一些人说:“看看这两个懒骨头,都快把这头可怜的驴压趴下了。”最后,父子俩唯一能想到的方法就是抬着驴走,没想到过桥时,驴一挣扎,掉到河中淹死了。

独立思考

人类自从能够思考的那一天开始,就在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不断地通过思考的力量和智慧,迎接挑战而生存和发展。然而,大自然虽然公平地赋予了人类思考的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如何进行独立思考。一些人“人云亦云,思路不清”就是显著的表现。

人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思想,有修养,都会看他是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然而,这种判断本身也是一个虚假的表象。试想,如果他对这些知识不进行独自的深思熟虑,这些丰富的知识所产生的价值甚至比少量知识所产生的价值要小得多,他也就不可能被人认为“有思想”,他只可能是一个装满知识的肉身而己。一个人通过读书所产生的效果与大脑凭着独立思考所产生的效果相差甚远。爱因斯坦喜欢读书,但是他更喜欢思考,读书仅仅是他独立思考的一个代用品。因而可以这样说,思想存在于独立思考当中——同样的道理是,卓越的思维也一定是在独立思考中形成的。

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人们喜欢反复地琢磨,只有归纳出相关联的事物、经验成果以及案例的时候,才能产生灵感或受到启发。但是,如果没有日常生活中的积累,留意和思考,即使看到了同样的线索也不会有特殊的感觉和心得体会,不会在思维的突破上产生特别的作用。比如,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都是他本人收集的各种素材和案例,在某一刻产生了灵感,并通过独立思考将总结的经验运用其中,最终获得了成功。

佛兰克·盖恩曾说:“只有看到别人看不见事物的人,才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习惯独立思考的人们,能够通过自己身边看似普通且少有人关注的信息中发现奥妙。久而久之,便能看透各种现象之下的本质奥秘和规律。万事万物都存在它运行的规律,我们的职业生活也是如此。当我们掌握了有效洞悉本质规律的思维方式之后,我们就恰恰发现了开启智慧之门、把握问题本质的钥匙。我们知道,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是职业生活中一个很艺术的工作,要做到这一点,惟有通过总结过往经验并进行独立思考掌握问题的本质,通过对问题本质的把握而抛开纷繁复杂的表现,我们就能发现处理问题的“简单”之处——这也可以理解成独立思考的价值之一。

“凡事应该向内求”,这句话的意思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要独自而又深入地思考,要把握问题的内在。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本质规律,而不是简单的遵从或效仿。同样,凡事应该向内求也要求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要养成独立思考、潜心摸索的习惯,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地让自我的思维具备规律性的认知。否则,就算知道了道理,也不会使用。比如,很多人喜欢唱某个歌星的歌曲,唱得甚至比原唱还好,但是唱起新歌却相差甚远。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模仿容易、但掌握其内在规律却不容易。所以,一旦遇上新问题,就不会处理了。

掌握了某些事物共通的规律之后,再倒推回去也没有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应用起来也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过这个痛苦思索的过程,就不会真正地理解这些规律和它们产生的过程。即使别人告诉他思维的终极规律,他也不会理解其中的奥妙和威力,更不可能懂得如何推理和应用。

从根本上来说,只有独立自主的思考,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纯粹靠读书、借鉴、模仿获得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好像是假肢、假牙、或是整容后的某个部分,它们并不属于你的身体;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同与生俱来的肢体,它属于你自己,也是独一无二的,是另一个你自己。

说到这里,你仔细回忆一下,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个你凭独立思考缓慢和苦苦思索都不得其解的真理和洞见,会在某一天被你在一本书上轻易发现。假若你是经由独立思考达到这一点的,那么,在更多的时候会更有价值,这样的感悟是弥足珍贵的。

【例2】

一个资深咨询培训师到一家企业,为员工提供一次内部训练,按惯例,作为训前调研,培训师先与该公司总经理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培训师到了这家公司,发现这家公司的办公室非常豪华,落地玻璃门窗非常气派。

培训师在与这家企业老总交流中,透过总经理办公室的窗子,无意间看到有来访客人因不留意,头撞在高大明亮的玻璃大门上。

大约不到一刻钟,培训师竟然又看到了另外一个客人,在刚才同一个地方撞到玻璃。前台接待小姐见了忍不住笑了,那表情明显的含意是:“这些人也真是的。走起路来,这么大的玻璃居然看不见。眼睛到哪里去了?”

培训师却在想,为什么来客都会撞到玻璃上呢?是来客看不见玻璃,还是没有注意。很显然,是来人没有注意会有一个透明的玻璃大门在那儿。如果在这扇玻璃门上贴上一根横线志线,或贴一个公司标志图。这样很醒目,就会让来客注意到,自然也不会接到门上了。然而,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这里多次出现问题就是没人来解决呢?这一现象背后真正隐含着的是一个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修路原则”——当不断有人在某个问题上重复犯错的情况出现,“问题”不是这些人,而是引诱其犯错的“路”。

重复性错误

前面提到,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积累,最终会明白: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就具体的问题解决方式来看,它也存在着一个基本架构。

当人们发现问题的时候,习惯性的做法是寻找解决之道。然而,有了前面内容的提示,我们应该意识到,问题也有真假之分。所以,发现问题的同时应该看清真相,分析问题的虚实。

第二步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也是一个自省的过程。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人们很少追问问题本身,而是匆忙地下定义,然后去解决它——这种习惯性思维本身就是错误的。面对问题时,首先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是新问题还是旧问题。试着思考一下,“类似的问题是第几次出现?”“为什么再次出现?”“是内因还是外因引起的?”当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两次以上同样的差错,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同一差错,那一定不是人有问题,而是这条让他们出差错的“路”有问题。此时,人作为问题的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管人——要求他不要重犯错误,而是善于修自己的“路”。

一般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摔上两跤,他会被人们耻笑为“笨蛋”,如果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各摔一跤,他们会被人耻笑为两个笨蛋。按照“修路”原则,正确的反应是:是谁修了一条让人这么容易摔跤的路?如何修正这条路,才不至于再让人在这里摔跤?

如果我们照以前那样的方式思维,你会发现,只要这条路有问题,你不在这里出错,还会有其他人因它而出错,今天没人在这里出差错,明天还会有。比如,有一盆花放在路边某一处,若有两个人路过时,都不小心碰了它一下,现在,正确的反应是:不是这两个人走路不小心,而是这盆花不该放在这里或不该这样子摆放。

第三步是可能对策,即罗列出所有针对问题所能采取的具有可行性的应对策略。一个问题一种对策虽然想起来简单,却并非能够给我们解决问题的真正有效的办法。面对问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出不同的方案,那么也就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这恰恰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式。

第四步是一个甄别、实践的过程,即验证策略。这与我们做数学题一样,很多题都存在一题多解的情况,从中挑选出一个最方便、最简明的解决方法,就是一个验证的过程。

第五步是综合概念。即综合概括解决当下问题所要牵扯到的因素、线索,或是领域,从而总结出一个最根本、最直观的原因或标准。例如,对于数字电视来说,怎样达到一个质量、技术的标准呢?高清就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涉及到清晰度、亮度、对比度、色域覆盖率等大量技术指标以及支持的图像格式、接口要求,但其中最本质的就是清晰度指标。

※延伸阅读

爱迪生说:“头脑不用也会生锈,经常思考才会反应敏捷。”如果思考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每个人该取得多少进步,多大成功啊!不能下决心培养自己爱思考习惯的人,失去的将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影响人的深度思维的因素有三条:

过去的经历可以影响我们思维的深度;

当前的压力会影响我们思维的深度;

缺乏洞察力会制约我们思维的深度。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长,这或多或少和他的思维方式有关。一个人做某些事会比其他事做的更好,说明他善于在某方面进行思考。然而,许多人从未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思考方式,其根本原因往往是他们没有进行足够的独立思考。要发展和培养出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关键在于掌握一套有效的思考方法。人们经常使用的思考方法可以粗略地分为批判思考和创意思考两大类。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是哲学上三个基本问题。然而,想要真正解答上述三个问题,“怎样思考得正确?”是思考方法学上最基本的一个问题。这样的提问预设了我们对某些概念有所掌握,懂得如何分辨正确和错误的答案——运用清晰及合理的思考去解答问题。而这,正是批判思考的一个主要特征。

按照定义来讲,批判性思考是面对做什么或者相信什么而作出合理的决定的一系列思考和技能策略。通俗地讲,批判性思考就是:对一切事物皆抱有“不轻信”、“不盲从”、“不屈服”、“不武断”、“不虚骄”、“不固定”、“不保守”的态度。事物本身是否存在合理性,或者有多少合理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对对象的解决要经过理解、分析和评论的过程。

良好的批判思考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评估理据、明白理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有利于系统地处理问题。另外,基于思考和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批判思考的改进,也能帮助增强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能力。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批判性思考是非常有利于我们形成独立思想的一种思考方式。也正是批判性思考,让我们有了存在的条件,以及受尊重的基础。批判思考强调正确思考,而创意思考则着眼于创新意念。

两者之间的区别,可以通过下列的三个关键的问式来加以说明:

“X是什么意思?”(就此一问题而言,X可以是指一个概念、一个句子或一个问题。)

“X有什么根据?”(就此一问题而言,X可以是指一个断言或理论。)

“就X而言,还有什么值得考虑的可能性?”

假如一个人希望达到有效思考的结果,就必须懂得适当使用上述的三个问式。正确的思考必须清晰及合理,所以批判思考注重的是前两个问式。但正确的思考未必一定有创新的意念。要创新,我们要考虑新的意念或处事方法,所以创意思考所著眼的是最后一个问式。

在日常生活,遇到难题要解决时,这两种思考就显得格外重要。能够恰当地运用以上三个问式,是正确思考的关键。

自测训练

有一子走到酒吧,向酒保说:“你要打赌吗?五十美元,打赌我能咬我的眼睛!”

酒保认为不可能,就接受了打赌。

那男子把假眼球拿出来,放在嘴里咬。酒保只得乖乖赔了五十美元。

不一会,男子又说:“要不要翻本?五十美元,打赌我能咬我另一个眼睛!”

酒保看那人没用导盲犬,也没拿拐杖,不可能两眼都是假的,于是就接受了。

结果是,酒保又乖乖赔了五十美元。请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吧!(详见附录)